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怎么转化和提升,是每个教师觉得既重要又突出的问题。在师德建设中,认识转变是高尚师德的前提,师德培训可以采用讲授方式,但不能倚重抽象说教。教师师德相关理念的提升,必须经由教师的情感体验,避免实践中的道德“灌输”。高尚师德的行为转化必须是教师主动接纳和自主建构的过程,不可以奉行“强制逻辑”。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教师必须认同,变成自己内心的坚守。所以,这绝对不仅仅是认知过程,一定要有情感的过程、体验的环节。
教师德性的超越,需要实践话语、情感过程、教师在场和自主建构。其中“教师在场”强调教师之间的同伴分享。一位教师站在教室里怎么处理教学情境,怎么处理教学细节,怎么解读教材文本,这与教师内在的观念、价值和坚守有关。因此,知行合一很重要,这是一个借助情感过程去超越,进而在教师内心深处发挥作用,是教师慢慢自主生成的过程。
回到原点来看,教师德性,我认为是在对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基础上,产生的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抱负和追求,是教师理想的一种具体内容和形式。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经常扪心自问:教师这个职业是否重要?我们有无理由为之自豪并心怀敬畏?如果单纯只想留在大城市而去做一名教师,这是很难成为好教师的。教师职业是否有独享的幸福?如有,教师如何去体会和获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始作善也。”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和担当让每个教师都必然成为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每个教师都承载着“隐性德育”的功能,他们会以自己的特有方式影响学生品格的成长。师德在育人中具有“附加学习”的功能,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还能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形成态度、感受和体验。
总之,教师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生命宽度;教师的修养丰富了学生的人生,增加了学生生命的厚度。每一位教师要做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职业操守好的好教师,并在专业成长、师生对话、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中享受独到的幸福。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