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师丰满学生的人生,同时也修行了自己的德性,知行合一,这也可以说是每一位教师的价值所在】

致良知以涵养教师德性

发布时间:2017-07-05 作者:□ 任宝菊(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国教师报

“致良知”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致”是行,“良知”是真善美之心念,“致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说,“致良知”是涵养教师德性的理念和路径。

“心即理”,是阳明学说的思想基础。王阳明经历“龙场顿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性,即心,即理,是世界宇宙人间之法则,一切尽在个人心中,“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在此认识基础上,王阳明指出,知行是一体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不难发现,上述思想不仅是对自古以来“天人合一”思维特征的传承和发展,也符合现代教育学说的认知理论。

在“心即理”的认知基础上,王阳明认为,在致良知方面,无贤愚之分,人人平等,人人可为,人人可成圣贤。只要能够“致良知”,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就是阳明“心学”的目标和宗旨。王阳明先生反复强调:“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

“良知”从根本上讲是道德自觉,是德性本体,是王阳明最大的追求和最高级的人生享受: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修身齐家即“致良知”,是教师立身处世之根本,是师德之根本。简单理解阳明“心学”,可以说就是自我修养之学,就是知行合一之学,就是致良知,“不假外求”之学。

作为教师,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有修养仁义礼智信之德,修养温良恭俭让之德,修养廉洁自律尊敬之德。有了这些德性,就有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才能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条件。

教师也要坚守仁道与孝道,在胸怀仁爱之心教育学生时,其实也是在修养自己,从内心发展人性。如此,教师既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也修行了自己的德性,知行合一,是每位教师的价值所在。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