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重要思想,在他看来,“致”是行,“良知”是真善美之心念,“致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说,“致良知”是涵养教师德性的理念和路径。
“心即理”,是阳明学说的思想基础。王阳明经历“龙场顿悟”,“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性,即心,即理,是世界宇宙人间之法则,一切尽在个人心中,“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在此认识基础上,王阳明指出,知行是一体的,“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不难发现,上述思想不仅是对自古以来“天人合一”思维特征的传承和发展,也符合现代教育学说的认知理论。
在“心即理”的认知基础上,王阳明认为,在致良知方面,无贤愚之分,人人平等,人人可为,人人可成圣贤。只要能够“致良知”,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就是阳明“心学”的目标和宗旨。王阳明先生反复强调:“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
“良知”从根本上讲是道德自觉,是德性本体,是王阳明最大的追求和最高级的人生享受: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修身齐家即“致良知”,是教师立身处世之根本,是师德之根本。简单理解阳明“心学”,可以说就是自我修养之学,就是知行合一之学,就是致良知,“不假外求”之学。
作为教师,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有修养仁义礼智信之德,修养温良恭俭让之德,修养廉洁自律尊敬之德。有了这些德性,就有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也才能够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条件。
教师也要坚守仁道与孝道,在胸怀仁爱之心教育学生时,其实也是在修养自己,从内心发展人性。如此,教师既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也修行了自己的德性,知行合一,是每位教师的价值所在。
《中国教师报》2017年07月05日第1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