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待“字”闺中

发布时间:2017-08-16 作者:□ 王 旗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读书看报,不时见到“待字闺中”这个词。“字”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现在的人还有吗?这些问题的背后,都蘊含着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我们现在所说的“姓名”,由“姓”和“名”两部分构成。而古人有姓又有氏,有名还有字,许多人还有号。比如孔子,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秦始皇,随母姓嬴,以父亲的封邑赵为氏,名政,当时的人把他叫赵政,现在的人则按现在的习惯叫他赢政。同样,西楚霸王项羽,也不是姓项名羽,而是随母姓芈,以父辈的分封之地项作为氏,籍是他的名,羽是他的号。

古人在名以外还要另外取字的情况,大致在周朝就有了。《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意即生下命名,成人取字。婴儿无论男女,出生3个月后都要由父亲命名,以便家族长辈使唤。《礼记·曲礼》中“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是说男子在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女子则在年满十五岁许嫁并举行笄礼时取字。懂得了男、女取字的文化传统,我们便知道,“待字闺中”指女子尚在等待父母为自己取字,意即未嫁。

一个人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取字呢?《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取字的目的,一是向外人表示自已成人了,可以谈婚论嫁,二是便于平辈、晚辈及外人称呼自已。按古时的习惯,一个人的名一般只有家族的长辈可以称呼,字才是供平辈、晚辈、外人称呼的。称一个人的“字”以示尊重,这是我国历史上传承已久的惯例,一直延续到几十年前。即使现在,对别人称名道姓、直呼其名,也还是不够礼貌的表现。

现在,人的“姓氏”只有“姓”的成分在,“氏”已失去了意义。同样,人的“名字”也没有“字”的意义,只与“名”有关。这是一种文化演变的表现,但我们还是应该弄清“姓”“氏”“名”“字”等在古代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先人、了解先人。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南充广播电视大学)

《中国教师报》2017年08月16日第1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