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纪念孔子诞辰,敬德书院举行秋季论坛,专家学者雅集,共同探讨——

找寻教师幸福的“传统”路径

发布时间:2017-10-11 作者:□ 本报记者 白宏太 来源:中国教师报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如何阐释为师之道与教师幸福?在价值观多元的当下,教师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给养?优秀传统文化又如何烛照师德建设,指引教师的幸福养成?

9月28日,正值孔子诞辰2568年,敬德书院举行2017年秋季论坛,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全国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的领导、专家、学者、校长、教师,围绕“儒家文化与教师幸福”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研讨。

谈及本次活动的意义,出席论坛的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党组书记、政协主席,敬德书院院长傅首清指出:“儒家教育观不仅重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关注教师主体的幸福成长、荣辱感受,这是教育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儒家文化秉持什么样的教师幸福观?在论坛上,专家学者对此各抒己见。

正所谓“大道至简”,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黄裕生从《论语》开篇耳熟能详的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起,认为孔子的幸福观强调,要在学道明理中涵养德性,在反复学习和实践中体验幸福,进而敞开自己、接纳他人,最终坚守独立的君子人格。“教师的使命就是确立、追寻、传播真理,要超越眼前和个人利益,关注世界、关怀世界、怀抱世界,成为仁爱之师,这就是教师的幸福之源。”黄裕生说。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崔茂新认为,以《论语》中“仁学”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一种深度的生命学习和自我幸福教育。“我们立足于自身幸福人生的建构,进而才能助推他人幸福人生的建构,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内涵。”崔茂新指出。

显然,面对当下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回归传统文化、实现教师的精神幸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张曙光主张,当代知识分子要学习圣贤,让生命充实而有光辉。“我们在批评社会和他人的同时,也要反思自我,对各行业从业者多一些理解。”如何学习圣贤?张曙光主张,教师要将做人和做事统一起来,用心读书,学会倾听。

国家开放大学教授孙福万认为,导致教师幸福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放弃了学习。因此,他认为“好学”是教师的幸福之源。教师应该将学习当作天然的追求,通过学习建构积极的人生观、调节自我品德素养的平衡,实现专业发展。

相应地,借助传统文化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自我建构和制度建设,进而创造幸福的教育,也是本次论坛的主旨。

“教师幸福感关系到个人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进步。”海淀区委教工委副书记、教委副主任杜荣贞说,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方法。在改善教师物质待遇的同时,关注教师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教师在诲人不倦中体验育天下英才之乐,以饱满的热情教书育人。

近年来,崔茂新致力于《论语》进校园的研究实践。从涵养教师幸福、创建幸福教育出发,他建议中小学要建立专家指导下的教师研修小组,让教师体验阅读经典的快乐。同时,加强传统经典教育读本的工作,开展丰富的国学教育实践,在与圣贤、经典的对话中走上教育幸福之路。

对此,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青年学者于闽梅也认为,在当前学校的国学教育中,要考虑中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在循序渐进中为学生播下一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为本次论坛主持人之一,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颍惠在对专家学者的演讲进行点评时指出,教师应努力做“人师”,追求明德、追求超越,在聆听圣贤、体悟圣贤中,回归圣贤之道,提升职业幸福感。

论坛还为获得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的教师进行颁奖。近年来,海淀区中小学涌现出一批热爱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在教育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正如获奖教师之一、清华附中语文教师向东佳所言:“在为学与从教中,我坚定了传承中华文化的立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据了解,本次论坛也是本年度“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系列活动之一。近年来,敬德书院以培养理想君子人格为己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今后仍将致力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改善中国基础教育现状,提升教师幸福感。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1日第2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