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柞水课改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7-10-18 作者:□ 本报记者 崔斌斌 王占伟 韩世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9月底,一场秋雨让陕西柞水这座小城的空气愈发清新。“开门见山”的地貌,绿水流云相映的生态,让这座小城充满生气;宁静幽长的街道,闲适缓行的人们,又让这座小城显得安逸清闲。

与此相对应的,是柞水教育人4年多来充满激情的课改行动。从2013年开始,一场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让柞水教育产生了质的变化,而且生成了具有启示意义的四个课改新思维。

    课改就是“守一”

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一直以来科技教育人才匮乏,教育发展水平滞后,各种问题逐渐凸显。

“为什么孩子读了几年书,成绩一直上不去,甚至连基本的话都不会讲?”家长质疑道。

“天天讲得口干舌燥,怎么学生还是学不会?”教师很疑惑。

“我们给教师提供了许多培训、成长机会,为什么效果总不明显?”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很纳闷。

让人无奈的是,当时的教育令各方都不满意。究竟该怎么破解这个难题?

2013年,当时柞水教育的“一把手”李均良意识到,柞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要想提高教育质量,没法与大城市的名校拼硬件,只能靠发掘教师和学生自身的潜力。

于是,李均良展开了系统调研。在他的带领下,柞水开启了学校课改试点工作。随后,当地锁定课堂这个核心,开始引进高效课堂专家、名师进行指导,拉开了区域课改的大幕。

2015年11月,曾经当过教师,再次回到教育岗位上的傅先亮开始主政柞水教育。与他“搭班子”的,则是该县首位通过公开竞选上岗的科教局副局长陈友谊。领导更替,往往会有工作重点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全国许多地区的课改工作曾因领导更替而中断,这对各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柞水显然没有步入这样的轨道。因为从县委、县政府到教育行政部门,大家不仅着眼当下,还在思考未来,他们心里真正装着孩子。前任局长李均良调任当地高中担任校长,继续他在学校的课改征程;现任局长傅先亮和陈友谊等班子成员继续锁定课堂,以课堂改革撬动区域教育整体变革。在傅先亮看来,柞水选择课改之路是明智的,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必须持续守好课改这个“一”,这个“一”既是初心又是梦想,既是战略又是规律。即便有质疑课改的声音,傅先亮的课改信念也从未动摇过。

“课改解决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教师重新焕发出成长的激情。”傅先亮经常走进学校,看到教师切切实实的变化,他知道,被再次“唤醒”的柞水教育充满了希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得以快速成长,他们的自主能力、自信心、团队意识得到了提升……”学生释放出的生命活力,让他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傅先亮要继续锁定“课堂革命”这个“一”,撬动学校机制和文化的整体创新,让柞水课改之路愈走愈宽。

    课改就是孕育创新

“基于战略,和而不同,自主运转”是傅先亮教育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他认为,必须在整体发展战略的统领下,给学校适度的自主空间,鼓励校长、教师自主创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广大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柞水县城区第三小学的课堂上,几名学生扮起明朝宫廷人物,演绎课文《郑和下西洋》里的情节。语文教师张富英说,学生通过展演等方式深入文本、体验生活,在她和同事们的课堂上并不鲜见。城区第一初级中学八(5)班的课堂上,学生五人一组正在热烈讨论如何与人交往,而这一课的主题就是《掌握交往的艺术》。

柞水县凤凰古镇凤镇中学和凤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学生基本实现了全员“上板”,字体规范;问题研讨自然流畅,小组合作规范有效。有的小组在学习数学图形时,拿起粉笔盒叠放展示;有的小组学习语文时,演绎教书先生与鲁迅的故事;有的小组集团作战,比拼朗诵文本的功力……

这样开放和平等的课堂,这样展示与碰撞不断的课堂,这样在体验与合作中享受成长的课堂,如今几乎覆盖了柞水县的所有中小学。几年来一系列的变化和成果,都与这场课堂教学改革密不可分。

回溯到2013年,柞水县在结合实际、全面调研、深入反思、认真研究、反复探索的基础上,摸索出“以自主管理为核心,以高效课堂为抓手”的课改新路子。

在探索过程中,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原则,确定下梁中学(现城区二中)、凤镇中学等课改试点学校,总结出符合县情的“524”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县推广。

何为“524”课堂教学模式?作为课改具体执行部门的负责人,教研室主任郑大华介绍,“‘5’就是‘五模块’,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拓展、巩固提升。具体到操作层面则表现为‘20+40’模式,即课前20分钟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模式化预习和导学案,教师分类指导。课上40分钟学生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拓展,实现信息的内化和吸收”。

课改初期,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所有教师按照这一模式进行改革,但各学段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有所侧重。

“一二年级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为重点,三四年级以培养学生展示交流能力为重点,五至九年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能力为重点。”郑大华说道。

先临帖、再破帖,这是许多地区和学校推进课改的有效方式,柞水县亦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524’模式是为了引导教师快速步入课堂教学改革‘高速路’的匝道,随着课改的深入,必须跳出模式,深化课改,促进教学改革内涵发展。”郑大华说。

上了发展的“高速路”,城区二中就有了结合学校实际的“134”课堂教学模式。该校校长孟晓涛介绍,“134”即一案三查四模块。“一案”指导学案,“三查”是查学生独学情况、查组内展示情况、查学案整理和课堂达标情况。“四模块”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巩固提高。这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的能力。

“下梁中学学生的桌椅虽然有些破烂,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全县领先,这得益于课改……看到学生课堂上自信发言、大胆质疑、快乐学习,就看到了教育的未来!”2015年11月,商洛市副市长武文罡曾走进柞水县下梁中学的课堂,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课堂一变天地宽。许多学校在课堂变革的路上,同步改课程、改管理、改机制。于是,就有了城区一中的“235”课改思路,营盘九年制学校的“163”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城区一小的“五实五讲”育人体系……

这些学校脚踏实地的创新性探索,不仅让教育主管部门看到了希望,也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课改就是让“卫星”上轨道

柞水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有一个共识:课改就像发射卫星,必须一开始就聚积所有能量将“卫星”推到预定轨道,才能让“卫星”自行运转。

为了尽快步入“轨道”,柞水县确立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三年目标:2015年为启动年,2016年为升华年,2017年是成果年。同步,县科教局和各学校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教育行政部门聚力实抓,各校校长积极参与的课改工作领导机制,为课改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作为专业指导机构,教研室一直没有缺席。由他们牵头起草,县科教局联合教研室共同向各学校印发了一系列通知文件,包括《柞水县524高效课堂小组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柞水县52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细则》等,这些文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流程进行细化,小到小组长怎么推选、如何培训,细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评价要素,一应俱全,这为各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

为了提升教研员专业水平,增强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能力,教研室系统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即教研室每周组织一次课改前沿理论和实践的专题学习,每月上一节具有示范作用的下水课,每学期到帮扶学校住校参与一周的教学工作……

经常进校调研指导的不仅有教研员,还有傅先亮和陈友谊等行政干部。作为抓业务的副局长,陈友谊是有着25年教学经验的市级教学能手,他经常带领科教局干部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师编写导学案、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情。他常常说,“不重视课堂的教育是低效的,不注重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无效的,不重视课堂管理的教师是不称职的”。

但改革并非易事。课改起步阶段,有个别教师因为不得要领导致教学质量下滑。“车翻了不全是路的问题,更多的是技术不熟练和违规操作造成的”。郑大华如此说道。

为了快速、扎实推进课改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以9所初中为龙头,建立9个教研片区,又按照地域分布,将全县初中和小学分为4个教研大学区,形成纵横交错的教科研格局,使联片教研和大学区模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良好平台。

二是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分期选派校长外出学习等方式,探索课改策略与方法,不断提高校长业务能力。同时,落实校长三年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轮岗交流、公开选聘制度,以此促进各校教学管理改革。

三是稳妥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改革和末位淘汰制改革,扎实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和教师个性化定制培训服务,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改革活力。

四是采取“两听两查一看一反馈”的形式,由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进行教学综合视导,督促指导学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增强学校改革的内驱力……

所有外部的努力,都是为了“唤醒”内部的活力,推动主体的自运转。这一点,柞水教育人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近三年来,记者多次走进柞水,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乡村学校,每一年都有新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每一年都有新成长。

“我不拿自己与别人比,而是与自己比,我希望自己多展示、多合作,每天都能有进步。”城区一小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课改真的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城区三小一位教师说,“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能力也会提升”。

商洛市教育局局长胡栋梁参观完柞水的几所学校后,用三个“力度大”肯定了柞水的课改——行政推动力度大,整体推进力度大,探索改革力度大。

这样的主动作为,也有力地回应了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开展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四新四大”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精神。

如今,课堂教学改革带动了区域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为当地带来了丰硕成果,特色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主题词,自主几乎成为师生共同的话题。

    课改就是“改己化人”

课改首先是改变自己,然后才是改变师生、改变课堂。这是柞水教育人用行动诠释出来的一个命题。

作为县科教局局长,傅先亮率先垂范。他经常进班级、听评课,发现、研究并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激情与行动激发校长和教师的执行力、创造力,不遗余力地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曹坪中学地处偏远,两年前还是一所校园环境、教学质量“双落后”的薄弱学校。为了改变学校面貌,校长肖芳琴从改变自己做起,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与作风,最终感动了教师和学生,让学校发生了由内而外的蝶变。

凤镇中学教师陈晓东也在改革中“蜕变”,从关注别人到反思自己,从严格控制的紧张关系到“放手”收获心灵自由,他逐步走上了快乐的成长道路……

他们只是柞水课改“改己化人”的一个缩影。如今,柞水课改“以文化人”的特征也让人印象深刻。

“学校的每面墙都会说话,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文化氛围浓厚。”参观了柞水的几所学校后,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韩琴如此评价。

走入城区一小,拾级而上,文化墙上学校的校徽文化和“崇实”文化映入眼帘。其中的“崇实明星小组”显得颇为独特。据了解,每学期末各班都会评比出本学期最优秀的小组,小组成员的合影将在这面墙上展示一个学期。“孩子们非常希望拥有这样的肯定和鼓励。”校长程先照说。

经多方考察与论证、校委会共同协商,曹坪中学将“崇善”文化作为核心价值观。“这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符合当地民情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曹坪中学校长肖芳琴说。

下梁镇石瓮子小学的班级文化墙上有许多精美的剪纸作品,这成为该校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原来,该校成立的剪纸社团让学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兴趣,学生的优秀作品甚至获得了市级、省级的奖项。

在城区一中校园中央的几块大黑板上,学生自主管理公示栏里贴着每个班级的反思表。每周,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张贴反思表供其他人监督,也督促自己和本班同学积极改正。“这样的反思已经持续了近一年时间。”副校长陈声明告诉记者。

杏坪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特别注重“勤”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教师发现,有几个留守儿童自律性不强,而且个性自卑软弱。如何引导他们转变?教师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共同参与学校的勤耕园活动。种菜、护菜、吃菜……小组成员在此过程中逐渐改变,学习、做事开始变得积极主动。

如今,柞水各学校结合办学传统、师资优势,精心打造适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的学校文化格局,使课改成为学校办学的文化之一,更成为文化育人的突破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诸多优质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的路走对了,接下来就更有信心走下去!”看到柞水教育这几年的发展,傅先亮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18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