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重建课堂从我做起

发布时间:2017-10-25 作者:□ 马金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革命”与“回归”应该是一个矛盾体。彻底推翻与重建叫革命,而回归就是要返回、归到,当然不能是倒退。但说到“课堂革命”,这二者却能殊途同归。

2016年,我在青海省海东市一个县级高中任职。该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学生日常用语是撒拉族语言和青海地方方言。作为全县唯一的高中,学校的成绩在全市垫底,学生每天的学校生活就是上课和下课,教师也羞于谈起任教的学校。

对于这样一所学校,我们该怎么办?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各种条件短期内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唯有课堂,我一直相信“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改变课堂结构。教室撤掉了讲台,墙壁上多装了两块黑板,学生由排排坐变成一个个小团体,用这样的方式强迫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向展台,让学习成为主体。虽说形式的改变是浅层次的,但对这所学校而言,这就是革命。这样一种形式的改变,让课堂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与重组。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由基于教材和备课经验的教与学,转变为基于学生问题和学生学习经验的导与学;课堂的教学环境由教师充分预设地讲和学生静悄悄地听,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互相合作的共同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翻页笔”,黑板不再是教师独占的“江湖”,学生在课堂有了活动空间,为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改变课程内容。这样一所基础薄弱的学校要想开发多种课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校没有音乐和美术教师,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课几乎开不起来,学生学习的空间囿于教室。但我坚信,只有学校提供的课程让学生具有选择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才能转变,课堂的变革才能真正发生。所以,学校鼓励有特长的年轻教师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如“电影欣赏与配音”“物理故事与实验”“本土文学欣赏与校园创作”“撒拉族民俗文化探究系列”“史记人物解读”“生活中的化学”“循化地貌地质探秘”等。同时还组建一些社团,包括辩论社、读书社、民族舞社、棋类社等补充学校课程内容,让学生不再困于班级和教室,让学生去选择、创造,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中心。我们欣喜地发现,当站在学生立场、育人立场、丰富师生教育生活的立场考虑和改变课程时,课堂真的发生了改变。

当学生不再困于固定的教室,教室存在的方式不再中规中矩;当学生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课堂空间扩展到图书馆、实验室、艺体场、生活场景的时候,课堂的改变才真实发生了。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谈到未来学校时说,“未来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学习中心, 这里的课堂学习应该是人性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生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一年后,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知道了原来有那么多的全国性学科竞赛可以参加并且可以获奖;第一次有学生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这样的名校;有学生的作品发表了;学校的高考上线率提高了;教师也“扬眉吐气”起来……

这样一所学校的转变不具有典型性,甚至我们的做法很普通。但我想,课堂革命不应该是激进的,而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学校育人的本质,回归学生成长的本质,回归知识学习方式和能力提升途径的本质。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对于课堂革命而言,“留下来”的应该就是回归后的本质或者常识吧。

(作者单位系北大培文延安学校)

《中国教师报》2017年10月25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