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因为反对过度装饰,提出了“少即是多”理念,成为极简主义代表人物。
今天,深圳一位普通校长因为反对教育“过早催熟”、校本课程泛化,提出了“以少胜多”理念,成为极简主义课程观立论者。
现阶段,课程改革处于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期。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不要机械追求课程数量,不能追逐标新立异的课程,不可盲目外聘师资引进课程。
于是,有学校开始从“学生视角”给校本课程“瘦身”,有学校以“乘法思维”重构校本课程。而那些已经具有一定数量校本课程,甚至为了个别学生“私人定制”课程的学校,则更加注意加强校本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区分与管理,让校本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建设反思期是教育者对新时期教育本质的反思,是对“学生视角”的仰视,是对“不增多”“可以少”的高度认同。
在这样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行知小学的“1+1综合素养课程”“以少取胜”的哲学思想,就显示出时代价值。
说到底,一所学校校本课程的数量多或少,是育人理念的显性结果,多有多的说辞,少有少的理由。但学校教育不是教育者一厢情愿的证明,而是要从教育不同学段最基本、最基础的功能和任务出发,立足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思考学生最适合学什么、怎么学,不需要学什么、不能够怎么学,去追求学习的真理。
这种学习的真理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至高智慧——知止。知止,则不轻易迎合教育“时尚”。
因为知止,行知小学的学生自然、快乐、阳光,在进入初高中后发展后劲更足。
因为知止,曾经中途“转学”的学生,没过多久又主动转回了行知小学。
好的教育,让学生形成强大的素养和发展动力,这比学校获得的荣誉更有说服力。好的教育,孩子用脚投票。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13日第1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