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24万人口的凉城县,如果你走在大街上说起“卢德”这个人名,十有八九会有人认识他,说不定他们还会让你停下来,讲讲他与卢德之间发生过的故事。
凉城在哪儿,卢德是谁?
凉城,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之南,是一座边塞小城,卢德是凉城四中的校长。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一个学校校长如何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我表示不太相信。
后来,卢德自己也坦陈,这的确是有些夸张的描述,但在这座小城的各个地方,几乎都有他熟悉和熟悉他的人,这并非夸张。
既非明星大腕,又非名门权贵,身为一所初中学校的校长,卢德凭什么“圈粉”无数?他的回答很简单:在凉城的教育土地上耕耘了27年,无数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他的支持者,这样口口相传,不经意间就成了“凉城名人”。
“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卢德似乎是天生的“好老师”。
1990年,大学毕业后的卢德径直投身教育圈,到凉城三中踏上教师岗位。不知道是有意磨炼,还是故意刁难,刚进校园他就被老校长抛了一个难题——去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初二班级做班主任。
初二年级原先有4个班,学生成绩良莠不齐,学校从每个班里抽调7名成绩倒数的学生,再加上从别处转学而来的5个孩子,组建了33人的“第5班级”。新教师、“差”学生,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让新教师先过渡一阵,让成绩落后的孩子别影响“好学生”。
但在卢德心里,却有另一番思量。在他眼中没有差学生,面对这批不被看好的孩子,卢德更加用心呵护他们,倾力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功夫不负有心人,初二结束后,一批学生的成绩提升不少,他的辛勤付出很快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升入初三后,他的班上又有20多名学生加入进来。到中考结束后,班上孩子有26人考上高中。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要知道,当年整个凉城县高中仅招收500人,11所初中学校2000多人参加中考,竞争异常激烈,这26人在招生名额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就这样,参加工作仅仅两年的卢德一下子火了。
“一大群家长走哪儿说哪儿。都说这个老师的确不错,把一群‘顽固不化’的孩子送进了高中。”卢德说。
被冠以“好老师”头衔的卢德再回过头去担任初一班主任,班上学生一下子爆满,挤进来80多人。
为什么卢德可以做到?在看似光鲜的背后,其实是他不顾一切的付出。
“当时我在凉城三中教书,家距学校不太远,每天早上4点半我就早早来到学校,学校大门还没开,我就翻墙进校开始批改作业,直到6点学生进校,我便赶到班里和学生一起上早自习。”回忆起这些往事,卢德仍念念不忘。
卢德的爱人也在同一所学校教英语学科,两人同时带两个班的晚自习,无法正常下班回家,3岁的女儿无人照顾。卢德只好把女儿带到办公室,拉上几把椅子靠着墙角拼起来,让女儿在那儿睡觉。大冬天寒冷刺骨,屋里的暖气烧得并不暖和,但为了学生,卢德实在顾不了太多。
这一幕被一名学生家长看见了,在后来的家长会上,这位家长声泪俱下地向所有人讲述这个场景,台下的家长哭成一片,卢德却摆摆手表示没有什么。
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大爱与担当,在做教师的第四年,凉城县评选第一届名教师,卢德成为其中之一。“一个教师想要做点成绩,一定要付出——不计个人的付出。”卢德说。
走到学生心灵深处
“教育是平凡的事业,但当你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你总能找到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卢德说,这是他始终坚守在教育战线的最大动力。
卢德对学生心甘情愿付出,学生也对他敬爱有加。
早年间,教师给困难家庭学生补课并不在教育行政部门禁止范围之列。卢德在自家不足12平米的小屋办了一个补课班,帮助后进生补习功课。因为名声在外,班上一下子涌来好多孩子。
“你能想象那么一点儿地方挤进去46个孩子的场景吗?”卢德笑着说,“我的原则是‘有钱的给点,没钱的也来’”。结果,有16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没交钱,相当于卢德4个月的工资,而卢德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67元。
“恰恰是这些我没收费和我资助过的孩子,后来给我的回报远远超过我的那点儿工资。”卢德接着讲了一个学生的例子,那个学生的父亲在40岁时患肝癌不幸离世,家庭生活支柱倒塌,卢德为了不让她辍学,将她念书的学费、生活费全部“包揽”。孩子考上大学后,对她母亲说,“我想用第一个月工资不留一分去看我的卢老师”。毕业后,这位学生果然拿着第一个月挣的340元工资,买了一大包礼品去看望卢德。
“激动、幸福。”卢德说,自己在这样一件件真实故事中感受到了做教师的乐趣。
1998年,卢德大病一场,请了30多天病假。眼看就要放寒假了,班里81名孩子自发带着鲜花、字画、各种小吃、小鱼等小礼品送给他。这一切,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课堂需要他,孩子们离不开他,一股无形的力量让他再次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当孩子们看着平素健壮的卢老师瘦到107斤时,学生们抱头大哭。
“那一刻我血液都涌上头,下台阶的时候,感觉每一步都特别有劲。”卢德说,“走到学生心灵中,力量是无穷的。”
还有一年,上级行政部门想把卢德调到凉城一中教高中,消息不胫而走。一大批家长自发组织、联名到县委、县政府说情,都说“这个老师不能调走”。
这个举动让卢德又吃惊又感动。
“这是把我给‘害’了。”事后,卢德开玩笑地说,“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将这一生交给教育。”他深深地知道,小城里出一个好教师不容易,家长对他的希望太大,他决定把老本行干得更加有声有色。
做一个爱琢磨的教师
成为一个好教师,不仅仅要有爱。怎样教书才更有效,这是卢德一直在探索的课题。
“课堂当中主体是学生,单纯传授课本知识小孩不爱听,怎么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呢?”教到第8年,卢德开始尝试一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课上,只要学生有一个睡觉的我不讲,有一个不听的我不讲,有一个不会的我不讲。”卢德确立了这“三不讲制度”后,果然学生听讲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接着,卢德将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设立奖学金,在班级开始分学习小组进行竞争。“哪个组第一名,这80元奖学金就归你们,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资料费全免。”这在当时对学生可是很大的激励,学生们开始争先恐后争第一。
正是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卢德的班上连续4届产生中考状元,不少人都说:“这家伙挺厉害,就是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他们不知道我整天都在琢磨教学的这些事儿。”卢德说,他还探索打破传统的教法,开创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比如教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传统的教法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然后放录音、读课文、分段、总结写作特点、归纳中心思想……但卢德不要求学生这么去做,他首先让大家读课文,然后提问,这篇文章怎么就登上课本了?学生开始总结,说文章里风景美,描绘了5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然后,卢德引导学生自己选取片段在班上集体展示,讨论自己捕捉的画面以什么为主题,展现春天哪方面的特征……
“这与现在流行的合作、探究、展示的课改理念是一致的。”卢德表示。在接手凉城四中任校长后,卢德将这种课改理念融入学校发展之中,提出“自主课堂”的概念,将学校课改向深处推进。
不冒进,也不盲从,卢德钟情课改,却又始终追寻并保持自己的特色。“时下,课改已经成为教学改革最时髦的话题,大家都在搞拿来主义,我认为,别人的模式是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的,我们应结合自己的实情,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发展、属于自己的模式,我们绝不能以任何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规范每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卢德在一次发言中如此说道。
坚守校长的初心
从教师向校长的角色发生转变,卢德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从以前的一切为了孩子,到如今的一切为了学生与教师,这是他最朴素的想法。
他还是那个勤勉的卢德。每天早早来到学校后,他在22个班级一一转过,发现一切正常,才离开学校去吃早饭。
“食堂提供免费的早饭,但那是对班主任免费;我是校长,我不能搞特殊。”卢德说,他至今总共在学校食堂吃饭不超过10次。
在每天的“转校”过程中,他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孩子们亲密的伙伴。许多学生有事儿直接就向他“告密”了。待卢德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悄悄告诉班主任去解决。
对待学生,卢德延续了他当教师时的那份亲切;对待教师,卢德认为最大的原则是“秉持公心”。
比如,每年学校要评出15%的优秀员工,以前这些名额全部被一线主科教师“包圆”,办公室、后勤等非一线人员,还有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只能望之兴叹。卢德却认为,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优秀,为此他让这两个群体同样按照15%的比例推选优秀员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怨言。
在管理中,卢德还坚持“共事共议”的原则,不搞一言堂。他说“学校的事是大家的事儿,只要教师都认同,就不必上校委会讨论”。这种民主的氛围让教师感到温暖。“教师非常团结,彼此间很融洽,这种良好的学校文化支撑着学校一步步向上发展。”卢德说。
在学校,只要是教师的事儿,卢德知道后总是第一个帮忙。教师郑亚飞因糖尿病诱发脑梗,长期养病在家。考虑到该教师家庭困难,学校不仅对他的工资一分不扣,卢德还主动到县里为他争取了一万元的生活补助。这位教师感动不已,坚持要到市场买两条鱼送给卢德。
卢德爱自己的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如今的卢德,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名“老兵”,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他渴望,与所有教师一起,建设一所“没有一个小孩愿意失学,让不同的孩子呈现不同爱好、志趣”的幸福乐园。卢德知道,那才是自己的方向,才是自己的“初心”。
卢德,内蒙古凉城县第四中学校长,荣获过内蒙古自治区家校教育先进工作者、乌兰察布市课改专家和课改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0日第1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