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的页眉印有“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也适合我,“我的教育生涯因你而改变”。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中国教师报》,其中的一篇《名师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让我很快沉浸其中。文章引用了季羡林的话:“一流的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一流大师所创造的学术氛围熏陶出来的。”一语道出我多年的困惑,为什么我的学生在考试时能取得好成绩,而我却总受到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埋怨?因为我只关注学生成绩,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没有关注他们的成长!
怎样才能熏陶出一流的学生?《中国教师报》刊发的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王春易《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一文,揭示了名师“高端追求,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有效引领了“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改革路向。从那时起,我就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定位为“目标导学,以学定教”。
北京五中原校长吴昌顺曾说:“人云亦云,一文不值;一家之言,无价之宝。”事实也证明,许多名师都是“特立独行”的人,在成功之前,他们的“独特”常常不被人们接受,但他们顶住了压力,最终得到了认可。由此我想到:我对教材的解读是否也能成为“一家之言”?于是,我在教学时不再过分依赖《教师用书》,而是开始对教材独立进行深入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撰写的多篇解读课文的文章相继发表,令我欣喜若狂。
此后每期《中国教师报》我都细细品读,特别是对名师的推介,一年一度的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一次次吸引了我的眼球,在那里我认识了于漪、魏书生、李镇西、余映潮、王君等一大批名师。拜读他们的课堂实录及理论著作,从中感悟名师的治学精神和对学生的引领示范。
我从《中国教师报》得到这么多名家大师的教诲,并将他们的经验活用于自己的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所在的高塘镇还专门举办了“潘光华教研成果研讨会”。面对这些殊荣,我一方面受宠若惊,一方面更感谢《中国教师报》让我了解到名师的成长心路,是你让我掌握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你帮我解决我教学中的困惑,更是你带我在教育的海洋中徜徉。
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缘,竟如此装扮了我的教育人生,现在《中国教师报》的“教育家周刊”成了我成长的摇篮;“现代课堂周刊”是我必备的三餐;“文化周刊”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片诗意天空。在这里我感受了教育家的智慧,领略了教育家的风采,聆听了教育家的教诲。我像一株幼苗,在《中国教师报》这块沃土里健康成长;我也像一只雏鹰,在《中国教师报》这片蓝天上自由翱翔。
在我未来的教育生涯中,我深信:梦,会在这里起航。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霍邱县教育局宣传信息中心)
《中国教师报》2017年12月27日第2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