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新教育扶贫

——贵州省黔东南州“两山”致远班办学侧记

发布时间:2018-01-17 作者:龚祥亮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日前,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镇刚边村1组的曾桥林和曾松平,从州教育局基民科科长张文良手中接过振华民族中学“两山”致远班的录取通知书,高兴地说:“我们终于可以到凯里读书了!”

这是黔东南州教育局给“两山”致远班学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时的场景。教育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根本,也是精准脱贫“三保障”的重要部分。黔东南州“两山”(月亮山、雷公山)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之一,也是黔东南州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只有 “两山”地区步入小康,才能实现黔东南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为实现“两山”地区脱贫目标,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决定从2015年起在黔东南州振华中学举办“两山”致远班,每年面向黎平、从江、榕江、雷山等 “两山”地区招收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200名,助推教育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合力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娃学习生活的环境和条件都好,吃穿也不用我们管,放假回家还有路费,这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感谢党和政府。”榕江县计划乡加宜村5组胡银美的家长说。胡银美是“两山”致远班八年级(4)班学生,家有姐弟4人,弟弟残疾不能行动。她说没有“两山”致远班的帮助,自己可能就读不了书了。

张文良说,在振华中学就读“两山”致远班的学生,除享受原有营养改善计划(800元/生/年)和“两免一补”(免学费、免教科书费、贫困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政策外,州人民政府再向其提供生活补助费(3000元/生/年)、住宿费(600元/生/年)、每年四次往返交通补助费(800元/生/年)和棉被等生活用品补助费(500元/生)。新增项目资金由州财政全额承担,每生每年补助4567元。两年来,州财政已共计为“两山”致远班拨付补助资金281.22万元,切实解决了“两山”地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

振华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王淑芬说,除州财政全额承担的费用外,学校还积极为“两山”致远班学生联系社会资助,这些捐赠进一步帮助“两山”致远班的学生解决了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一直以来,“两山”地区受地理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失学辍学率较高,但自2015年举办“两山”致远班以来,由于措施得力,保障到位,未出现失学辍学学生。

“两山”致远班成效显著

八年级(3)班的梁阳来自榕江县八开乡,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张文良一行家访时,她的父亲梁再能端出自家种的西瓜给大家吃,说女儿在“两山”致远班学习有很大进步,非常放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

振华民族中学高度重视“两山”致远班的工作,成立了由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组成的“两山”致远班工作小组,并分别设立了年级组、生活管理组、保卫组、医务室,配备了分管“两山”致远班工作的专职校级领导,制定了德育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组建了一支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两山”致远班生活教师24小时值班,实行全封闭管理,以基础教育为重点,以民族教育为补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配备了专职医务人员,并且定期开展生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两山”致远班学生进校一年后,平均身高提升近10厘米,平均体重增加约5公斤,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另外,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经过努力,“两山”致远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15级进校时,学校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入学摸底考试,“两山”致远班成绩均低于其他平行班。经过努力,在2016年7月凯里市期末统考中,2015级“两山”致远班总分名列凯里市第一,人均总分领先其他班级30多分。2017年7月全市期末统考,七年级和八年级的8个“两山”致远班各学科均分和及格率在凯里市30多所初中遥遥领先。

助推教育脱贫

据振华民族中学副校长陈可章介绍,自2015年起,“两山”致远班共招收学生514名,学生全部来自农民家庭,均为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对象,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的学生达15人之多。

“两山”致远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入学难问题。陈可章说,目前“两山”致远班办学形势良好,成效显著,有力助推了“两山”地区的教育脱贫工作,建议“两山”致远班招生延续至2020年;同时扩大招生范围,由“两山”地区向极贫乡镇延伸,从2018年起招生范围增加4个省级极贫乡镇之一的黄平县谷陇镇(其他三个极贫乡镇雷山县大塘镇、榕江县定威乡、从江县加勉乡已列入招生范围),更好地为“两山”地区教育脱贫服务。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黔东南州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17日第15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