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时机成熟再邀请吧。”“邀请还是不邀请呢?”
等待和犹豫,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我从不泯然于众,只遵从内心的真实感受,欣然向前——学生的课堂,磨课就邀请学生参与对话!
一次,听一位教师的《溪边》课后,我邀请学生参与对话,与全体语文教师一起,打磨这节课。
师:喜欢《溪边》这首儿童诗吗?
生1:喜欢。
师:为什么?
生2:它很美,有种动人的美。
师:美在哪里?
生3:美在童年。
师:孙老师现在是童年吗?
生3:不是。
师:但是,我的心里面有小孩啊!
生4:我觉得每个人心里都会有那种小孩,有那种怀念童年的感觉。
师:孙老师也不例外,你从哪儿能看出来呢?
生5:你的眼神、你的笑容泄露了你是个小孩。
师:我的眼神、笑容表现出心里有小孩,现在孙老师和谁坐在一起?
生5:小孩。
师:你们和谁坐在一起?
生6:小孩。
生7:老小孩。
(笑声)
师:这个“老”加上双引号,我变成了小小孩,比你们还要小的小小孩。小小孩与小孩玩,请多多关照!刚刚你们说这篇文章美,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个大人,他心里面也住着一个小孩,与你们在一起的孙老师心里也住着小孩,你们本身就是小孩。现在有几种小孩在一起玩?
生8:三种小孩在一起玩……
一个真正成熟的对话者,是从懂得认识自我开始的。“我”与孩子对话,“我”还是个孩子吗?“我”哪里像个孩子?“你的眼神、你的笑容泄露了你是个小孩”。当孩子破译“我”就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才有资格与之对话。孩子们真了不起,坐在他们面前的“我”身上有99%的信息,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关心、倾注的1%的美好事物上——“我”的“微笑”与“眼神”。尤其是眼神,那是出窍的灵魂。孩子的眼好“毒”啊!他们读懂了——“微笑”,纯真的微笑,是世界通用的对话语言;“眼神”,至善的眼神,是以心印心的对话神器。其实不止这一次,每一次教学对话不都需要“微笑”和“眼神”吗?
师:三种小孩一起玩,办聚会、吃蛋糕。蛋糕就是《溪边》,要想吃得多一点,出手要快、思维要快。你们说这首诗写得很美,很动人,诗有隐匿之美。“美”都躲藏起来啦!请你发现,哪怕看出一个词、一句话,都等于品尝到了蛋糕。
生9:“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溪水清净的美,让我感动。
师:给你们上课的老师亭亭玉立,长发披肩,如果她是溪边的那棵柳,该怎么梳妆?
生10:她的长发就是柳枝。
师:大家就是溪水喽。
生10:“柳梢”在我们的“心湖”上轻轻拂动!
(执教教师用头发演示梳妆)
师:垂柳依依,随风轻荡,你们的“心”……
生10:好痒,好痒!
(笑声)
生11:既然是“垂柳”,老师的腰再弯一点;发梢,拂动得再慢一点,就更柔美了。
(执教教师再次演示梳妆)
师:摇曳生姿、婀娜多姿!美哉!美哉!
生11:(情不自禁把自己当作垂柳,吟诵)“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
生12:“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觉得大人们一般不会说鱼儿,鱼儿是那些天真、童真的人说的。再说大人们钓到鱼一般不会蹦跳着笑,只有小孩才会激动得像刚钓上来的鱼,蹦得欢,笑得爽。
师:咱们一起连蹦带笑呢?
师生:(边读边跳边笑)“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
对话教学就是这样,请不要走在孩子前面,孩子可能不会跟随;请不要走在孩子后面,孩子可能不会引路;请走在孩子身边,做孩子心灵的朋友。对话中,孩子心里有了你、你心里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那一刻“爱着”比“活着”多出一轮明月;孩子眼里没有了你,你眼里没有了孩子之后,才明白沙漠比沙滩少一个大海。
师:如果《溪边》这首儿童诗,不编入我们的语文书,你们会觉得少些什么?
生14:童趣。
师:一个大人,怎么上课能让你们觉得有趣呢?我琢磨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想出来。大家出出主意。
生15:要幽默。比如,我们都喜欢比较有趣而且能让大家捧腹大笑的大人,这样,我们觉得跟他在一起玩就很有趣,跟他一起聊天感觉很舒服。
师:我们今天一起聊天是舒服还是不舒服?
生15:比较舒服,因为老师比较了解我们,能让我们随心所欲地讲出心里话。
生16:每个大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童年,只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就会感觉特别有趣,想再次回到自己的童年。
师:老师虽然是大人,但每一节课都能回到童年,是吗?
生16:是的。
师:高!原来你是神仙,能让老师返老还童,只要和你们在一起,每一节课就回归一次童年,是吗?
生17:是的。你想要回到童年,那么你就要了解孩子的心,读懂孩子的心。
师:原来,要多交流才能读懂心。看来我今天跟你交流一次可能不太够是吗?
生17:说出自己的心声就算一次真正的心灵沟通。
师:哦!一次就算一次,如果我和你的心能勾起来,就算打通了。我们打通了吗?
生18:嗯。
……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只要垂柳长在溪边就有倒影。而这个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枝干,而且它虚幻无常:风吹起的时候,或者月光浮动的时候,或者下雨的时候,使垂柳的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质感出现,它是破碎的,它是朦胧的,它是若有若无的。
对话,犹如垂柳与倒影般“形”与“影”相随,有时,教师是那棵垂柳,学生是水中的倒影。你说,到底溪边的垂柳才是唯一的现实,还是溪里的垂柳才是唯一的现实?
然而,在常态的教研里,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教师给予什么”,这就是溪边的垂柳那个层面,虽然触手可及它的枝干,却忽略了水里那个“空”的,那个随时千变万化的,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的一次教研只是提醒我们:除了溪边的垂柳外,有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更真实存在,就是溪水里那垂柳的倒影。垂柳有多美,倒影就有多美!
学生缺席的磨课,缺乏一定的教育智慧;学生参与对话的教研,是在第一时间获取学习主体真实所需的有效教研。把孩子请过来,与教师平起平坐,大家一起与文本对话,我很享受这种既有诗人妙悟,又有匠人一技之长,简单而不简约的对话。我很珍惜对话中那些向我袒露过内心的孩子,每一次袒露都相当于邀请我做了一次他心灵的客人。我不仅珍惜,而且卖力——试图从所有的控制、所有的放逐那里,从所有的功利旗帜下夺回孩子也夺回自己,把孩子连同自己一起带向救赎与自我救赎、解放与自我解放的境地。
如果我们“等待和犹豫”,在日常教研或磨课时邀请学生参与对话的机会便溜走了,随之而去的是青春,是力量,是充满着浪漫色彩的幻梦。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24日第4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