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师做新课样的创客

发布时间:2018-01-31 作者:龙宝新 来源:中国教师报

好教师是好教学的脊梁,好教师有无标准的“样子”呢?这是最近在我脑海中一直跳动的一个问题。前些日子,听了一位新教师的入门课,一个沉闷呆板、照本宣科、刻板保守的形象在我的视野中赫然出现。其实,无论是在大学课堂督查中,还是在中小学随机走课中,此类教师的“样子”屡见不鲜。它好似教师的法定“样子”与标准“形象”,好似新教师天赋的形象基因——一踏入教室的新教师自然而然地习惯了这种“样子”,被这种老“样子”牵着鼻子走。

为何传统教师的“样子”具有如此强大的再生力?教师到底应该按照老“样子”去教书,还是应该紧跟教学的感觉与体悟,循着学习的实质与理路去创制自己的教学新招式?这是非常值得教师深究的一个话题。

做课与做事、做人一样,教师都期待有现成样子做模板、做参考。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照着“样子”去做课,不仅是新教师学会教学的一条便道,更是最保险、最省事的一条做课之道。初遇教学、不假思索,重现自己记忆深处的教学“原型”,照着一般教师的样子如法炮制,新教师就可以批量生产出一节节快餐式的同样课。以传统课堂文化为载体,传统“课样”对教师身心的控制力是超乎想象的:在“课样”再生产过程中,教师的想象力、身体的表现力、大脑的思维力、个性的原创力等统统被屏蔽、被封存。我也曾经怀疑,是不是在每个新手教师心灵深处沉睡着一组“课模”,一登上讲台,这个“课模”会被瞬间激活。

凭着“课模”去教书,整个人都听凭心中“课模”的指令与程控,教师日渐游离出课堂事外,远离课堂的心魂,课堂便不再是师生演绎出来的一段故事。

其实,真正的课一定是教师全人融入、真人呈现、人性闪烁的现场,一定是一个随着教师的感觉、感悟、体验而起起落落的惊异事件。是什么改变了一节课的常态与节奏,是什么赋予了一节课以魅力与神韵?那就是教师对好课的情感、想象、梦想,是教师融人于课、人课合一的胶着状态。教师不是“课流”中的一叶扁舟,不是课堂样子的复制者,不是课堂仪式的展演者,而是课堂模样的定义者、课堂生命的激发者、课堂生活的经营者。如果说好课有样可参,那么这种“样子”一定是一课一样、别具风姿;如果说好课是“样子”的改写,那么这一“改写”一定始于教师对“课”的概念的重新诠释与深邃思索。一旦一节课游离出教师的身外、心外,这节课就会失灵、失魂,失去了最具涌现力与爆发力的引擎;一旦一节课与教师的人心、人情成了两张皮,便失去了创造惊异、滋养生命的特异功能。课,在教师的具身参与、全心融入、真情流淌中才有了光彩与亮点。教师,就是一节课的智慧之源、灵性之源,就是一节课走出老样、获得个样、创生新样的原发点。

正是如此,教师不是刻板课样的编演者,而是独特课例的创生者;不是课堂的局外人,而是课堂的主事人与显灵者!要做新课样的创客,不做课样的固化者;要做好课的定义者,不做课例的定型者;要做活课的拓边者,不做课模的复制者。

这就是当代教师应该担负的新使命!一节好课,在教师的重读、创读中变形升级,在教师的身心卷入、创意实践中不断升华。

可以想象,未来教师将获得“创客”新形象,教师角色将从“做课者”向“创课者”,即新课样创造者的历史性蜕变!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2018年01月31日第1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