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研学方行知

发布时间:2018-02-07 作者:杨丰烈 来源:中国教师报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也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还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要“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同时还要明确学校、家长、学生三方的责任和权利。

既然是外出学习,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安全问题,更要对研学内容和研学方式精心设计,明确研学旅行的核心要素,才能保证研学旅行效果。

课程,研学旅行的核心

研学旅行与旅游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课程落实,如果研学旅行中有课程但不加以落实,就会变成旅游。没有课程的行万里路学习,只能是出门长见识。

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课程设计是关键。

遵循“开放性、综合性、体验性、生活性、校本性”原则,学校研发真正具有“一地一课一特色,不可替代与模仿”特征的亮点课程,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紧扣“学生素养培养,地方特色挖掘,学科知识链接,课程内容外化”四个要素,研发出“年龄学段课程目标明确,山水历史人物文化体验,学科知识对应链接思维,课程实施手段方法灵活”的课程也不是不可能。

同时,课程内容应该紧扣时代特征,智慧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都是研学旅行的绝佳素材。

落实,研学旅行的目的

唯有在研学中,学生才能验证课堂所学知识。落实,才是研学旅行生命力所在。我以《调南水润京津·阅淅川感党恩——饮水思源淅川行》为例,与大家探讨研学旅行如何落实课程内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条由水库、高坝、渡槽、隧洞、倒虹吸、明渠构成的新时代人工大运河,惠及京津冀豫。引汉江水,跨伏牛山,穿黄河底,沿线生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的丰富资源,我将课程内容设计了4条主线:参观国际国内跨世纪的“最”字号南水北调工程发源地淅川县,从民生工程的“输水线”领略中央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从环境建设的“生态线”,感慨淅川移民的无私奉献;从弘扬传统的“文化线”,探访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从造福人民的“经济线”,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学生在每条线的学习目标根据学段有所不同:小学段体验与感悟,中学段体验与感知。

课程实施也抓住导研、导学、导旅、导行四个节点,层层落实:

“导研”要精准。围绕研学主题编写旅行“导研卡”,一地一卡,供师生解说使用。“导研卡”避免与旅游景点解说词重复。教师对研学主题的重点、难点进行精准点拨和思维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发现、解决问题。

“导学”要精细。围绕课程每一主题编制“导学卡”,“导学卡”分“研学记忆”和“旅行聚焦”两部分。“研学记忆”的填空答案除固定的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外,均无固定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旅行聚焦”内容关注学生文化水平旧知识结构和新知识产生的融合提升。学生每天完成一张“导学卡”,“导学卡”完成后存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档案。

“导旅”要精彩。食宿文化也是研学主题,例如淅川农家乐床铺让学生体验区别于家庭、学校、宾馆的住宿感受;引入荆紫关古镇八大件饮食文化、香严宾馆清斋素食文化,体验地方习俗和养生保健。

“导行”要精致。教师要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网文链接制成二维码印刷在导学卡上,学生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提前观看。以“先预热,后体验”的学习方式启发和鼓励学生用信息化方式呈现、分享研学成果。

兴趣,研学旅行的老师

旅游需要导游,研学旅行也需要导师。导师不同于导游,是“教师+导游+心理咨询师”三种身份的集合体。导师不仅要在研学旅行开始前有丰富的知识准备,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课程二次研发,激发学生研学兴趣。

导师要以让“学生发现”为理念,从方法、手段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手段,例如告知学生不认识的花草可以借助“形色识花”APP查找识别。

研学旅行中游戏必不可少,导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课程需求和地理环境慎重选择,才能让学生乐行乐学。

需要提醒的是,导师不必为了游戏而游戏,对推进研学旅行进程有益的游戏才是必要的,例如开营时的“破冰游戏”。

考核,研学旅行的镜子

考核是一面镜子,是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执行、分享的综合考量,更是在课程目标指引下学生核心素养养成和表现的大检阅。

考核要以安全为前提,从“目标检测(导研导学分享率40%)、过程管理(流程细节完善率30%)、成果评价(课程内容成功率20%)、社会评估(群众家长满意率10%)”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而言,考核虽然有标准但也要不唯标准,导师应以“导学卡”为基础,兼顾活动和游戏参与程度,结合分享情况评价学生。也就是说,目标检测结果要体现每个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功感。

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只有解决“研的内容,学的方法,旅的地方,行的途径”等实质性问题,才能远离传统课堂的说教灌输,真正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把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灵宝市电化教育中心)

《中国教师报》2018年02月07日第6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