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区域教育地理·河北固安

固安:领创教育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8-04-04 作者:本报记者 王占伟 韩世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高地意味着什么?

其一是创新发展,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有突破性创新;其二是成效显著,有效激活了师生生命活力,显著提升了教育品质;其三是行业贡献,为破解中国教育行业难题提供了有效新策略。

如果以上研判成立,河北省固安县就是名副其实的教育高地。固安教育高地的形成有4股能量,这4股能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创”。这4股能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创”;有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破解办学“困局”,落实绿色质量。

一创第三方评估

在区域教育领域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固安教育人的一项创新,也是一种引领。

固安,天安门正南50公里,介于首都北京与雄安新区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这样快速蝶变的时空节点上,教育备受重视,被社会寄予厚望。

固安,因为一场坚定的改革行动,让教育有了焕然一新的大变化;因为引入第三方评估指导机构,让课改有了系统提升。

早在2011年,固安县就自主启动了大面积课堂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在深化改革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课改学校和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和教师仍处于观望状态,课改指导的层次有待提升、力度有待加强。

为持续深化课改,固安县教育局于2016年引入课改第三方专业团队,对全县89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情况进行权威性、全方位、高密度过程性评估指导。这场借专业之力进行的集体行动,让区域内的学校真正焕发了青春,让教师的生命再次觉醒,让学生的智慧不断迸发。

记者深入固安县了解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三方专业团队分5组先后制订6套评估方案,持续6次深入学校评估指导,肯定亮点,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并依据相应标准对所有学校改进情况和效果进行综合排序。

在调研的基础上,站在专业的高度,第三方专业团队为固安量身定做了课堂变革“六维”评价系统。据第三方专业团队专家组负责人介绍,该评价系统共设三级指标、106个数据观察点。三级指标系统,既涵盖学校管理和课堂变革的方方面面,又给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参考。任何一所学校,只要真正研究透彻这些指标并认真落实,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参与固安课改第三方评估的专家多为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经验的“实战型”专家,他们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既可以对现象作出准确评估,又可以帮助学校找出现象背后的症结,做到“一所学校一方案,一个问题一剂方”。这让项目学校的校长、教师深感受益,每次专家进校评估、指导都能让他们“清晰品尝到发展中的‘再上台阶’感”。

第三方评估团还特别认真地留存了评估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文件资料和诊断结果以及大量的现场照片和视频。在固安县教育局局长张志勇看来,“区域教育改革所走过的路,学校在评估促动下改进的度,教师发展动力成长的量,课堂改革增长的效,都清晰明了,有据可查”,这不仅是区域教育的“历史”,更是教育改革的“成果”。

“第三方评估寓指导帮扶于评价之中,不仅对各学校课改的现象进行评价,同时确保各学校课改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并及时对各校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提供解决方案。”固安县第三小学校长张万说。

第三方评估全面开启了固安教育整体快速提升的大幕。在张志勇看来,第三方评估带来了全县教育活力的进一步激发、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快速发展等一系列深度变化,让固安教育“迎来了一个春天”。

固安县教育局主管业务的副科级督学王胜利认为,借力第三方评估,89所项目学校全面改进课堂教学,实现了重教向重学转变,创生出一批课改成果。

二创“双成绩”评价育人

在第三方评估过程中,专家组和固安县教育局共同提出了“双成绩评价系统”。所谓“双成绩评价系统”,是指在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基础上,引入行为习惯评价,两者各占50%,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以下是固安县苏桥中学学生“双成绩评价系统”(满分100分)的具体操作说明:

行为习惯评价系统(占50%):以校委会、政教处、安全办、年级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会等原始检查数据为依据(检查项目主要为纪律、卫生、礼仪、考勤等扣分项;好人好事为加分项),以百分制为基数,最后得分的50%计入学生综合考评成绩。

学业成绩考核系统(占50%),本系统分为两部分:

一是小组评价(上课的平时成绩占40%)。每个班级必须将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合理分为6个学习小组。因学科不同、教师不同造成赋分差异,所以每周根据各小组的得分,以班级为单位对各学习小组进行排名。学生所在学习小组得分的40%为该学生的得分,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系统。

二是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占60%)。以每月一次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为依据,学生所得分的60%作为该生该项的成绩,计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系统。学生在小组评价中的得分和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得分总和按照50%计入学生综合考评成绩。

苏桥中学借助“双成绩评价系统”贯彻“小先生”理念,校园中时时都有小先生,事事都是小主人,让一所原本破旧的农村学校焕发了勃勃生机。

与苏桥中学相似,大杨先务小学在实施“双成绩评价系统”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创新。学校设立奖品超市并分为三档,奖品各不相同;设计了4种评价卡片,正面分别是学校和固安的风景,背面是核心价值观和地理区位图。这一设计体现了“热爱生活”的办学理念。

在公主府中学,校长刘金青带领教师以“凤”为美,在课改的实践与班级管理中,生成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行动策略和师生故事。特别是班主任团队,借助“双成绩评价系统”创生了丰富而生动的师生成长故事。那些诸如学生主动申请的“豁免权”,师生一起以合影、看电影作为“奖赏”的幸福时刻,给父母做饭、洗脚的感动故事,都是超然于评价之上的爱的教育叙事……借助外在的评价,如何做一所有内涵有故事的学校,他们有许多想法。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固安县第一小学在传承中创新,他们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课程中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

正是“双成绩评价系统”,引导广大学生步入了全面发展的生命轨道,让学校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研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让更多学校和教师有了存在感,这是许多项目学校校长共同的感受。

三创管理体制机制

伴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一些制约区域和学校教育发展的新问题逐渐凸显,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基于此,固安教育人不仅引入第三方评估,而且在管理体制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

固安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办学新机制。教育局将新建的固安四中附属小学委托给一家民办教育集团,利用教育集团的优质资源,以发挥“鲶鱼效应”,促进全县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伴随着城区人口快速膨胀,固安新建学校的力度持续加大,师资紧缺问题日益凸显。为切实有效解决师资不足,固安县探索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教师补充新方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县教育局制订了招聘聘用制合同教师实施方案,招聘工作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实施,去年共招聘聘用制合同教师455人。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程序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劳务派遣公司,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与聘用制合同教师签订合同。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和人民群众对教育预期值较高之间的矛盾。

在缓解教师不足的基础上,固安县教育局切实提高教师待遇。从2017年1月1日起,根据乡村学校的地理位置、交通和工作环境等实际状况,将乡村学校划分为4个档次,分别按每人每月平均500元、400元、300元、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随后起草了《固安县义务教育学校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从2017年6月1日起,根据实际班额,按每月400元、500元、600元三个档次为义务教育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在编教师发放班主任津贴。

好机制成就好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重塑了固安教育生产关系,解放了教育生产力。好机制成就好学校。固安县第二中学在管理体制上大胆创新,改变教务处、政教处、后勤处的传统机构设置,与课改理念相匹配,创建并完善了“两室、三级、五中心”管理体系,即在校委会、党支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政办公室职能,建立督导室,强化督导落实和信息反馈,同时以“学生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特色教育中心、教育资源中心、后勤保障中心”五位一体的资源网络,优化学校管理,强化学校效能建设。

固安县沙垡中心校则努力让教师成为固安教育的代言人,学校锁定教师能力提升,在改革发展中重新定义“绿色质量”。这样的绿色质量观,逐渐成为固安校长们的共识,而他们津津乐道的正是通过课改获得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师生生命的绽放。

四创乡村教育振兴

2013年9月,范瑞增成为牛驼中心校校长,这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张“教育从心出发”。

在积极推动课堂变革的基础上,为从内在唤醒教师的职业生命,范瑞增带领部分教师成立了“零极限读书会”。

通过阅读“零极限读书会”推荐的《零极限》《非暴力沟通》《幸福的方法》等书籍,小孟江小学教师张春红对于夫妻、亲子、婆媳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我和老公一起读书,在我们的影响下,阅读已经成为12岁女儿的生活方式。”

在“零极限读书会”的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学会了为心灵“打扫”,化解负能量,传播正能量。

师生共写心灵成长日记,是牛驼中心校的一大特色。据牛驼中心校副校长崔东介绍,心灵成长日记主要写每天感动的事、有意义的事、乐于助人的事……它引领师生进入正向思维,超越事务的消极意义,关注事务的积极意义。

在阅读和心灵成长日记的浸润下,这些乡村孩子为自己的生命铺就了深厚的精神底色。牛驼中心校不仅唤醒了越来越多的师生,而且开始将教育向外延伸,创建学习型乡村。

教师石慧在引领学生开展班级读书、小组读书的基础上,尝试进行同村阅读、家庭阅读。“以前,爸爸回家就躺在床上玩手机,让他陪我读书,他总是搪塞我。”这是以前多数家长对亲子共读的态度。为建设学习型乡村,学校在各村成立读书会,尝试跨年级、跨年龄段的集体阅读,由学校协调村委会对学生开放本村书屋,在本村教师指导下开展共读。“随着孩子们读书热情的持续高涨,家长们陆续加入进来……良好的读书风气日益浓厚,书香拉动了村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小孟江小学校长曹兴坡说。

与牛驼中心校相似,大杨先务小学将“热爱生活”从学校向乡村迁移,每年春秋季举办“我眼中的春天”“我眼中的秋天”活动;开办“种植角”,让学生自己去种植、管理、体验并收获生活的快乐;学校还把大杨先务古音乐会引入校园,让这一古老文化在学生中生根发芽;利用乡村少年宫,开展航模、车模等多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走出了学校单一培养的管理模式。

苏桥中学则用“小先生撬动乡村大教育”。在校长马新华的记忆中,带领30多位教师实施课改的历史,就是校舍重建与心灵重建的历程。曾经的农村孩子,也能在“作课大赛”中当好小先生;曾经没有办公场所的小学校,库房也是育人地……如今这所“鸟枪换炮”的乡村学校,计划着在“桥”的托举下,更好的以小先生为依托,立德树人;不断地吸引更多人走进学校,走向文化学习……所有这些共同汇成了固安振兴乡村教育的洪流。

走进固安,走进固安的学校,记者总能看到一种无形的感召力,一种渴望成长的自觉力,一种突破桎梏的创新力,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将推动固安在教育高地上持续领创。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04日第14版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