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一个世纪难题,在这个春季再度成为社会热点。
随着3月密集出台的一个个减负文件、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效果初步显现出来。但与此同时,家长圈里却有另外一种声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学校减负,增加的是家庭和企业的负担。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
“这让我想起了20年前相似的一幕。1998年,第一次大规模减负时,北京要求关停所有校外辅导机构。当时,北京最大的校外培训机构精诚文化学校校长王国欣最头痛的不是关停学校营收减少,而是家长们的激烈抗议:你不能关!”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回忆起当年的情况,记忆犹新。
博弈仍在继续,据《南方日报》报道,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班”,不得组织与升学挂钩的招生考试。但是,广州仍然有不少民办学校违背义务教育均衡化原则,通过各种“地下活动”秘密考试选拔招生,加剧小学生升学竞争白热化,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加大对这类“加负”行为的治理,也是题中之义。连日来,北京、上海、成都、南昌等地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中,都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
据北京市教委副巡视员冯洪荣介绍,北京市从2017年底开始对工商部门注册、从事培训活动的机构进行治理,明确三大任务:一是治理行业乱象,二是规范办学行为,三是消除安全隐患。冯洪荣还表示,北京市将于2019年全面取消“小升初”特长生招生。
上海的减负行动出手更早,2017年3月,上海市启动了教育培训和市场秩序规范整治专项工作,成效显著。日前,上海也对各类竞赛进行了规范,“亚太杯”“走美杯”“3E英语测试”等大小杯赛已被叫停,并对从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及其延伸类培训机构的教学、竞赛、师资、教材、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特别规定。
此外,成都已经叫停“华赛”“奥赛”等违规赛事,南昌有15人因有偿补课问题被问责,校外培训机构代表学大教育、昂立教育表示,将“逐一自查摸排,发现问题马上整改”。
为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教育部在联合四部门出台减负令后,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进一步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定改革决心,压实责任举措,确保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写好“奋进之笔”的重点工作之一,“必须不遗余力地抓好这项工作”。
不过,陈志文也提醒大众,减负也要避免陷入“拉美化”陷阱,不能以低标准的学校教育作为减负的标杆。他表示,在近几十年的教育治理上,我们许多专家动辄讲英美的教育如何轻松,也喜欢以此给中国提指导性意见。
事实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早已就这一问题表态。“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内容,我们把它叫作负担。在正常范围内的,我们把它叫作课业、学业,叫作必须付出的努力。”陈宝生表示,减负绝不只是在课程、教材、考试等方面修修补补,简单地压缩学习时间,降低学习难度,而是减少那些枯燥、乏味、反复、机械的学习,在有效的时间更充分地提升学习质量,让学生既付出努力又学得愉快。
陈宝生呼吁,减负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要抓住学校教学减负、校外减负、考试评价减负、教师教学减负、家长和社会减负5个方面,“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对症下药”将成为未来减负的主要手段之一。专家表示,产生校外培训无序和违背规律各种乱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招生入学明里暗里的条件要求造成的。
“说到底,择校之风的兴起,根子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有限,且在分蛋糕上不够均衡,从而形成了部分家长依赖于‘另辟蹊径’,比如让孩子加入‘坑班’来完成对有限资源的充分竞争。所以,要想彻底打消部分家长的择校心思,便要继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继续推进分配公平。”《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认为,要真正遏制住“坑班”式择校之风,避免减负新规执行后出现“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的尴尬,还是得勠力加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在减负问题上,我们更需要拿出长远的计划,下决心解决家长的问题,一个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尤其是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一个是过高的期望问题。”陈志文说。
(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综合整理)
《中国教师报》2018年04月11日第2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精神和要求,采...
为深化高中阶段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综合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实用型、...
从90年代末开始,晋中就着手探索中考制度改革。在近20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特色模式...
高中带动战略内涵为“统领三驾马车,齐推并进;统筹三大系统,协同发力;完善五大体系,保驾...
弹性离校是沈阳市自主创新的一项惠民利民新政。新政直面“家长接孩子难、课后辅导难”这一老...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