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家庭教育 国际教育 民族教育 思想理论 书香校园
首页>检索页>当前

由被刺痛的乡愁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6-03-09 作者:张滢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刚刚过去的春节,一个关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话题刷爆各大媒体平台。话题的焦点、风暴的中心是一个来自上海中产家庭的女孩。因到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震惊于男友家的贫困境况,尤其是年夜饭的“不讲究”程度,她在到达当夜便选择仓促离去,并同时在网络发帖曝光自己的“惨痛遭遇”。

由于正值春节返乡潮,又恰逢游子心中关于“城乡差距”的情愫达到年度最高点,该事件在真伪尚且难辨的情况下就以病毒般的传播速度扩散开来。人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事件发表了种种南辕北辙但又深刻浸润世态人情的看法。

尽管最终经澎湃新闻证实,该帖子系上海周边某省一女子伪造,然而,人们心中被刺痛的乡愁却是真实可感的。人们说到城乡的巨大差异,说到生活习惯和教养,说到对未来生活的选择,唯独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这个谎言有存在的可能性。或者换个说法,在人们的假设中,男孩与女孩还是具备了“在一起”的可能。那么,生活中无数个“凤凰男”和“孔雀女”为什么会走到一起,是什么在相识之初弥合了他们之间巨大的生活经历及背景差异?

有人说女孩贪图男孩的“颜值”,也有人说男孩觊觎女孩的城里人身份,这样的猜度未免太像路遥小说《人生》里的桥段,只在意“眼前的苟且”,虽未完全过气,却难免失之偏颇。持这些观点的人只盯着差异,忽视了共性,只强调城乡的天然鸿沟,却忘记了当下两人在社会价值上并不存在本质差别。

其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起作用?

答案其实很简单,是教育。

女孩认识的,是一个已经经过乡村基础教育奠基、城市高等教育洗礼的年轻人。故事中,相较于秉持粗鄙价值观的女孩,理性接受现实、坦然送女孩离开,男孩的行为明显更胜一筹。

这个春节,被刺痛的不只是乡愁,更有关于乡村教育未来的敏感神经。即使通过接受教育,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那些在异乡、在城市坚毅地寻找自己人生定位的年轻人身上,仍然背负着难以磨灭的乡村烙印。有时候,这种烙印还会被异样的眼光打量,甚至成为被羞辱的理由。那句流行的“我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仿佛已成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即便我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们之间仍然存在天然的鸿沟”。

那么,乡村学生刻苦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乡村教师的辛劳到底是为了什么?乡村教育的“诗和远方”到底在哪里?

每当这样的时刻,言语的作用会变得前所未有地微弱。而实际上,能给人以安慰和力量的,仍然只有教育本身。教育对乡村的影响耗时缓慢但深刻入骨,不会也不应该被眼前暂时的困苦所遮蔽。乡村教育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伸展,更是一个国家对公平的选择取向。

本期,我们将目光聚焦乡村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之一——乡村全科教师。以他们的教学困惑为切入点,在2015年国务院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近期各省份相继出台对应实施办法的背景下,透视并反思农村小规模学校全科教师的生存现状、培养途径,并试图探寻这一群体的未来职业发展之路。

(作者:张滢,系《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3期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18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