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金蝶云管理创新杯全国总决赛冠军、第四届“衡信杯”全国个税师精英挑战赛全国团体一等奖、首届四川省民办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近期,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在各类大赛上屡屡斩获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顶层设计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一环
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命题,学校希望学院紧紧抓住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地方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坚持以“现场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学院发展战略研究,加强专业建设,依托四川省“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整体转型”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广泛调研,开展类比和对标竞进;在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基础上,以“12361”整体转型改革模式推进,以专业群划分为依托,以轨道交通为特色,将专业群划分为轨道交通核心专业群、支撑专业群以及延伸专业群,将轨道交通特色融入各课程体系中。
专业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根本
新时代大背景下,民办高校更需要以实际行动切实提高内涵式发展水平。学院以特色为引领,强化专业建设,构建“以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和质量保障的专业建设为主体,以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效果”人才培养模式。16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涵盖了文、理、工、医、教、管等6个学科门类,实现了优势特色专业全覆盖,其中的一批专业成为一流专业、示范专业和重点特色专业。
学院以“面向需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为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为专业建设理念,深耕专业建设,持续推进教学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效也日益凸显。
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性工作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院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博采众长,延揽名师,广泛聘请高校学者、业内专家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发展,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形成了人才引进有政策、转型改革有考核、专业建设有保障、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有动力、师资培养有支持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学院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一是组织学生实地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二是鼓励教师参加院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通过科研、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教师每年可以在兼顾教学的前提下,或利用假期的时间申请1-2个月到企业或者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其他机构从事实践活动,可累计计算实践时间;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国家举行的各类行业职业水平的培训和考试,鼓励教师开展应用性项目研究;五是每年选派表现优秀、教学突出的教师,到企业或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其他机构从事半年的挂职实践,或者参加专业、行业的交流会议;六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进行人才评价,修订并完善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为教师打通更加科学合理的晋升通道。
学院组织外语系参赛团队参与了“备战2023年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赛道杯赛指导高阶研修班”培训,针对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等关键评审要素进行全方位指导。
教师带领学生到一线实训实习
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学院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通过在线课程建设、说课比赛、教学技能竞赛、课程改革交流等举措,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模式、丰富课程教学形式,稳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积极推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学院将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衡量学院办学水平的重要工作,并根据学科课程特点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不断探索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经验,从符合实习内容的综合性、典型性、代表性、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依托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轨道交通实训中心,将原来较为分散的、功能单一的实训模式向具备跨专业综合实验能力的理实一体化实验中心转变,形成教学“9+3”格局,为学院转型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赛促学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重要途径
学院院长陈叶梅提出,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重要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学院发展成为一流应用型技术型院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为此,学院以学科竞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将学科竞赛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让学生借助学科竞赛找到自主学习的切入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创新,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近年来,每次赛前,学校都会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师,研读历届真题、分析比赛手册、组织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学生不仅增强了竞赛水平,教师也在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将学科竞赛成果反哺教学,促进专业课程改革。
“三全育人”是促进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助推器
学院将轨道交通特色优势融入育人全过程,将育人与国家战略对接、与区域协调发展对接,主动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规划,进行专业特色凝练和校企融合发展。
作为四川省整体转型的本科院校之一和四川省新一轮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院校,学院在着力推进“三全育人”中,积极推行“大协同”育人工作,结合实际开展“管理+校企合作+家校协同”+“第二课堂”的学生能力培养;整合校内全部育人要素,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了课程、实践、心理、管理、服务、组织等育人体系;以“十大核心能力=七大教育+四大平台建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外学分+认证证书”的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为抓手,组建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处、思政部、心理发展与服务中心等部门教师组成的各类工作室,将工作室建设成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学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好,形成了近年来获奖人数逐年递增的良好趋势。(朱正安 张如一)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