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实践教学改革:契合产业 融通专业 促进就业

发布时间:2022-10-18 作者:孔凡杰 赵红军 吕晓倩 陈宇 阮萱 来源:

今年暑期,山东省2022年省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类)获奖名单公布,山东工业职业学院8项教学成果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双主体、三平台、四融通——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特等奖。

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国家战略,服务山东省大力发展十强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兼具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复合型发展型和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创建双主体、三平台、四融通”装备制造类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契合产业,重构装备制造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围绕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突出产业导向和应用导向,开展智能化背景下装备制造类人才岗位人才需求变化调研,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国家标准、产业标准和企业生产技术标准,明晰了装备制造类专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人才培养技术规格要求,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契合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高技术”需求。

融通专业,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针对现有装备制造类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教学内容刚性、技能培训单一跨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等问题,学校构建了装备制造类专业跨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了《智能制造实训》《智能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与操作实训》和《3D打印技术实训》等21门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开发了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工艺及编程》《CAD/CAM基础》《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机械基础》等活页式教材12部,融通专业,全方位培养学生跨专业融合、创新性、迁移性、协同性和持续发展性能力素质。

以智能制造认知为基础,以项目化、模块化专业技能实训为主体以综合创新训练为导向,学校跨专业建设了三层次递进式综合实践教学平智能制造认知体验实践教学平台、智能制造(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平台智能制造线级系统生产性实训平台。近年来,学校先后引入企业真实项目58个开展项目式教学,围绕项目纵向挖掘和横向拓展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跨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出知识复合、能力多元和技术高端的特点

学校投资2700万元,建设了产线级系统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工厂。该产线系统涵盖了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规划、加工制造、厂线规划和生产计划管理一系列软件,既可以实物加工又可以模拟加工(空运行既可以成线连锁运行又可以设备独立运行,体现了系统性真实性特色。生产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训,解决了装备制造类专业缺乏智能制造系统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合作、团结、协作意识,并增强了学生处理问题能力;以企业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载体,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嵌入行业规范,知识、能力、技术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

促进就业,围绕企业需求推动实践教学改革

今年7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先后带队走访当地知名企业,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推动人才培养进一步吻合企业需求,以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就业。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综合实践教学三平台,跨专业分层次构建,让学生依据个人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实践教学平台和项目,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又满足了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内容均取自企业真实项目技能大赛的项目和优秀创新创业作品着重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与应用能力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学校面向装备制造类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教学,既有导师主导小组合作学习也有组班上课线上自学和线下答疑、训练混合式教学,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校还开发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四化合一”评价体系,推动“评价项目岗位化、评价标准企业化、评价能力综合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四化合一,引导学生由“技能型”向“职业能力型”转变,保证了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人才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更加吻合。

近年来,经过综合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实践与完善,在校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装备制造类专业在校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100余人次,其中获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等7项,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3项;获挑战杯、创新创业等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二等奖以上52项。30%毕业生成为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涌现了一批以山东省技术能手”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

同时,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力带动了装备制造类专业内涵建设。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2个;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先后获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支、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支、省级教学名师2名;获评“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2部等成果。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