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红色军工精神 协同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2-12-20 作者: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传承红色军工精神,深化产教融合,精准对接现代产业需求,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与知名大型航天企业、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共育高素质军工特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军工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开放共享,建成军工特色产业学院

学校瞄准智能制造产业链,校企共同投入5800余万元,建成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暨国内首家“FANUC产业学院”,由企业提供配套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共研设立技能培养目标,匹配军工单位岗位需求,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了“机器人实训操作”“AGV小车运行操作”等课程和实训项目50余个,创设“智造工坊”,聘请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在学校成立“大师工作室”,与校内骨干教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特色产业学院在智能制造未来工匠培育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在此模式引领下,学校与AI行业领军企业科大讯飞合作,建立了“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技术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基地;与新能源汽车引领者比亚迪合作,建立了“比亚迪汽车产业学院”,建设西北地区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人才培育中心;与行业领先的全球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中软国际合作,建立了“中软国际产业学院”,建成现代信息技术领域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image.png

FANUC产业学院

对接产业、优化重构,促进专业集群协同发展

学校组建国家高水平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强化资源优化整合,瞄准产业技术链各环节,优化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服务匹配度,推动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学校推动专业集群全面重构:对接智能控制等新兴产业,将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组建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对接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将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组建为软件技术专业群;对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组建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对接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服务产业,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组成智慧养老专业群等。

学校以集群化发展思路深化专业重构和内涵建设,形成重点打造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优先发展人工智能、软件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专业群,着力培育现代化工、电子信息、管理与艺术、道桥与建筑等专业群,促进专业群高质量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以特色产业学院为依托,与军工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课程体系,联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职工培训认证,联合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联合开展教学评价,联合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校企紧密“七联动”;以技术创新和军工产品生产为纽带,实现课程体系与专业岗位、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实习作品与企业产品、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校园文化与军工文化深度耦合,形成了“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的军工特质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遵循“以研促产-以研哺学-联合培养”的思路,通过实施“共研促教、协同育人”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找准校企利益契合点,以产学研合作为前提,实施校企“七联动”带动工学“七耦合”,形成育人合力;以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作为载体,向校方延伸,实现教学团队科研服务能力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双提升,向企业方延伸,实现产品研发能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双提升;以研促产、以研哺学,促进产学研多方有效协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


image.png

“校企七联动、工学七耦合”军工特质的工匠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资源共享,开发特色精品课程

学校面向国防科技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组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联合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共建教材和课程,以专业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以专业群模块化课程对接产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标准,形成军工特色、能力本位、动态调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通过校企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学校优化课程结构,校企联合建成《柔性加工单元PLC设计与应用》《航天器高精密加工技术》《传感器与检测》等精品课程70余门,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开发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标准和顶岗实习标准,制定机械行指委等专业教学标准21个,建成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4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引领带动了全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image.png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范例

引培共济,混编互聘,打造技高德馨教学团队

学校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因素贯穿到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实施师德督导制度,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建立校企人才流动互通机制,聘请大国工匠等建立工作室,联合组建机械产品优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等5个创新团队和14个技术服务团队;构建“新聘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培养体系,以专题培训、教学咨询、竞赛模拟、效果评价等形式强化教师培养。

学校创新实施教师实践流动站和大师工作站“双站”培育模式,通过校企共建“教师实践流动站”,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通过建立名师引领“专家工作站”,聘请杨峰、张新停、张超等“大国工匠”,以“专家+教师”模式推进专业建设、军工制造课题研究、教科研活动和技术研发等。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校企共育未来红色工匠

学校将红色军工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制定独具特色的《军工特色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方案》,与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鄠邑区人民法院等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出版《军工文化教育读本》,开设《军工文化》等特色课程,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国防大讲堂”、手绘军工文化墙等特色育人活动。

在技能培养方面,校企合作实施“工匠班”模式,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共建航天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站,创立航天工匠班,经过校内机测、航天企业面试等环节,遴选60人组成两个自然班,采用一个校内教授导师、一名企业大国工匠或技能大师导师、一名校内辅导员兼职业素养培训师组成的“双导一辅”现代学徒制模式,对标大国工匠和技能大师,校企共同制定了航天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大国工匠、技能大师、教学名师、双师教师协同育人,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智造工坊、工作室等交替进行技能锻炼和技能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时代工匠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校企融合的新高地,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将继续深化军民融合和产教融合,建设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高职教育“国防模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