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湖北省开展第28个全国“爱眼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3-06-05 作者:邹筱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进一步提升湖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宣教能力,6月2日,湖北省教育厅在汉川市城关小学开展第28个全国“爱眼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湖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丁雪峰及有关负责人,全国青少年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示范区、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和试点县(市、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和所在地的省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宣讲团成员,汉川市城区中小学校长、部分城区幼儿园园长共65人参与活动。

image.png

活动现场

上午,省教育厅及近视防控宣讲团领导、专家和各地市州教育部门代表一行,先后到汉川市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和汉川市城关小学调研近视防控工作。随后,在汉川市城关小学开展湖北省第28个“爱眼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主题活动上,省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宣讲团副团长杨莉华讲解主题专家课程,提倡视力健康人人讲、人人管,从源头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咸宁市、潜江市、武汉市硚口区、宜昌市伍家岗区、老河口市、汉川市教育局代表对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经验做了交流发言。

‍参观调研

宣讲团副团长杨莉华做主题宣讲

丁雪峰对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五育并举的根本措施,在后疫情时代,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是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健康湖北行动计划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进一步强化关键环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做到“三个科学”,即科学教育,要开起开足健康课程,广泛开展近视防控科普宣教,发挥好省、市、县(区)宣讲团的作用,让师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和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科学防控,作为政府部门,要改善学生学生视觉环境,更要加强五项管理,常而有序,同时要加强健康监测,做好每年两次的视力健康筛查,早发现、早预防;科学管理,提倡鼓励每个地成立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建立统一的视力健康管理服务品牌定期发布青少年近视防控报告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组织保障方面要建立政府指导部门参与、专家领导、社会行动防控体系,每年召开专项会议,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每年进行1-2次工作汇报,要加强联动,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近视防控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突出学校主阵地作用,进一步明确校长、教师学生乃至父母责任;在经费保障方面省内的全国近视防控示范区和改革试验试点地区,都要明确近视防控专项基本经费,多渠道方式增加近视防控经费,并且要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在考评保障方面建立专项的督导制度,省政府每年都将对近视防控进行考评,省教育厅下一步将对全省进行督查,对排名后三名的市、进行约谈,同时也将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下半年启动全省的近视防控示范基地和光明学校的评定工作,推进各地区充分做好本地示范工作

‍湖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省近视防控宣讲团团长丁雪峰讲话

下午,湖北省中小学生近视防控宣讲团在汉川市城关小学举行第二次集体备课,交流近视防控宣讲工作有益经验,发布并讲解5类视力健康宣教课件,研讨下阶段宣讲素材。

集体备课上,杨莉华总结介绍了一年多来宣讲团的工作情况,阐述了宣讲团的使命与担当。全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汤佳,恩施市教育局体卫艺股副股长胡蕾,荆门市明泉小学校长陈勇,分别进行了宣讲案例展示。针对父母、教育部门、学生、教师、学校的5个类型课件,进行了相关讲解与培训,并拟经省教育厅审批后在线上发布。

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后期一是要继续持续参与宣讲工作,持续广泛宣讲,各地宣讲团成员要在各自所在地区开展宣讲,将优秀经验和案例进行展示;二是要深入基层和一线,让教师和父母听得懂;三是要发挥本领域阵地作用,多学科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要在各自的领域发展宣讲力量;四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多样化形式,开展宣讲,扩大影响。

湖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发言

最后,宣讲团对下一步工作作出五点要求,一是要统一宣教资料,保证各地学生视力健康宣传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二是要开展工作培训,建立学校学生视力健康管理队伍,推进各地学校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科学规范开展;三是要组织示范交流,推进全省各地学生近视防控工作的落实;四是要举办宣教活动,创新活动形式,提倡视力健康人人讲、人人管,从源头控制近视;五是进行工作总结与考评,在每年12月底之前召开全体成员会议,总结年度工作,对宣讲团成员和所在地区年度学生视力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进行考核,并遴选学生视力健康教育与促进的优秀宣讲案例、优秀宣讲员及优秀地区,推动整体工作有序开展。邹筱雨

‍活动合影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