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强国建设凸显立德树人新使命

发布时间:2024-05-17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家校社为基地,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探索全环境立德树人新规律,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造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工作。

落实五项措施 扎实开展智育提质行动

激发科创兴趣,树立爱国、科技教育新理念。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内容,提升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水平,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全方位、立体化地激发学生“厚德励学,科技报国”的热情。

多措并举搭建平台,创新科技爱国培养新模式。积极借助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资源,通过“送课入校、研学实践、等级测评、赛事活动”,让孩子们接受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全面提升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全面提升。

树立科技报国情怀,打造爱国教育新高地。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学习,涵养陵城区青少年崇尚科技、热爱科学的理性气质,树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厚植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爱国情怀。

探索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立评价改革组织体系,修订完善评价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找准评价改革的切入口,深入开展评价改革的教学教研探索。组织各学校召开新课标研讨会,围绕落实学科素养开展开学教学视导工作。

开展达标课堂建设,深入领会教学基本要求。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强化达标课程建设活动的过程管理和组织领导,通过组织区域教研及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等活动,构建学科教学模式。开展学科教师互相观课、说课、评课活动,让市区名师、教研骨干率先进行公开课展示。

围绕三个方面 扎实开展体教融合行动

加快完善学校特色体育建设。全区各中小学利用延时服务课开展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切实保障特色大课间全覆盖,全面实现了每个学生每天校内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进一步构建了“一校一特色、一人一特长”校园体育发展新格局。

优化提升学校竞技体育模式。依托学校阵地,以区体校为中心,推动陵城区竞技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各中小学校参照区体校模式,建立和争创各级各类项目基地校,包括各项目俱乐部,为开展竞技体育提供了更广泛空间。

大力推行赛事融合发展。谋划竞技项目与学校项目同步发展,将区级中小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由原来1个优化调整为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散打等6个,大力保障体育赛事全年持续开展。创新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对比赛过程中优秀运动员培养、体育人才输送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学校进行加分鼓励,促进各校体育训练全面开展。

聚焦五大领域 扎实开展美育熏陶行动

聚焦美育发展,培育高水平艺术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县、乡(镇)、校、教师四级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助力陵城区中小学艺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开阔教育视野,涵养教育情怀,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发展。

聚焦艺术课堂,充分发挥新课标引领作用。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估与改进中,把“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课程理念有效融入艺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聚焦艺术评价,切实发挥评价诊断和改进作用。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作用,结合陵城区教学实际,2023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六大类,40个社团项目,80个社团班,学生100%参与其中,促进了学校美育特色大呈现、大宣传,全面改进了美育教学,提高美育育人质量。

聚焦区域均衡,做好艺术送教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区域内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均衡发展,加强对薄弱地区的帮扶力度。以“送教助研志愿者活动”为引领,集合区艺术骨干教师群体,开展精准帮扶,拓展帮扶范围,开展专题式、菜单式的教研助力活动,推动区域内艺术教育工作均衡优质发展。

聚焦育人为本,注重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艺术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通过红色艺术经典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学生心灵,融入课堂教学。      

开拓三条路径 构建“劳动+”联动融合生态

强化引领,明确育人新目标。构建局、学区、学校“三级联动”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将德智体美贯穿其中,践行“五育并举”,着力增强学生的劳动热情,塑造劳动品格、提升劳动技能,引领全体师生树立“劳动创造美”的意识,沉淀校园的人文底蕴,彰显各校的办学品位和特色。

三位一体,拓展育人新空间。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立足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形成以学校劳动为基础、家庭劳动为延伸、社会劳动为补充的劳动教育新格局,让劳动教育在“三位一体”的统筹规划中扎实推进。

六大融合,探索育人新路径。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学生评价、课题研究、农时文化、信息技术、五育并举六个载体有机融合,加强劳动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探索,延伸劳动教育的链条和深度,积极探索构建劳动教育的新模式。全面开设劳动课程,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让校园成为劳动实践育人主阵地,同时盘活家庭、社会等劳动实践资源,形成“三位一体”劳动育人新格局。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