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项机制”,强化服务保障
一是建立立项审核机制。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牵头,公开征召具备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以课程/活动的形式参与课后服务,形成“征召—遴选—评审—公示”的课后服务课程立项审核流程,为着力打造课后服务“点餐到校”服务模式广纳资源,形成规范。
二是建立满意度问卷调查机制。以美丽武清APP为主要媒介设计社会满意度调查问卷,各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自身实际设计家长满意度调查问卷,局、校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列入学年度绩效考评成绩。同时,区教育局、各学校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监督,并吸收采纳有益意见建议用于完善提升课后服务。
三是建立督导宣传机制。制定课后服务工作督导考核指标细则,将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学年度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区教育局、各校综合运用全媒体途径或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对课后服务进行立体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推广,定期发布精品课程和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课后服务工作。
挖掘“两类特色”,丰富服务“大餐”
天津市武清区教育局在鼓励学校深入挖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区特色资源潜力,紧紧围绕红色、文明、实践、安全、健康、普法、科技7个特色主题教育,因地制宜设计服务项目,继续寻求市级高校、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形成一套精品课程,制成一张课后服务课程清单,依托美丽武清APP,打造“点餐到校”的新型服务模式,为学校带去更为便捷、丰富的“课后大餐”,在给予学校更多资源支持的同时,进一步弥补城乡学校由于资源不均衡造成的差距。
首先,精心烹制入校类“大餐”。为着力打造校内精品课程,区教育局与多家单位和机构深入对接,建立第一批次区级课后服务校内精品课程。其次,悉心调制外出类“野餐”。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可选的点“餐”品类逐渐丰富,第二批次、第三批次精品课程由校内精品课程延伸至校外,涵盖了实践基地、主题研学等,学校坚持需求导向,自愿选择中意课程。入校“大餐”与外出“野餐”两类特色“菜肴”极大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可点选的“菜单式”服务焕发了课后服务活力。后期,武清区教育局将依托“美丽武清”APP开设“菜单式点选”“智慧教育、学在武清”等专栏,打造线上平台,展示学校风貌、优师优教、精品课程,同时实时解答学生、家长疑问,实现在线互动,从而构建起校际之间、家校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开好“三次会议”,凝聚服务共识
一是开好课后服务推动会。为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工作,促进全区课后服务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每学期初召开全区课后服务工作现场推动会,倡导各学校将课后服务作为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作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重要举措,按照“能开尽开、应开必开”的工作要求,坚持课后服务与五育并举融合、与三全育人融合,不断完善优化课后服务“一校一案”,以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是开好特色服务展示会。将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四个区域,开展课后服务“互比互看”活动,通过交流展示、互查互看、经验共享,不断开拓课后服务新想法与新思路,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管理水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重塑教育生态,打开校际间课后服务工作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掀起打造课后服务“升级版”热潮。
三是开好学期成果交流总结会。认真梳理本学期课后服务工作成果,强化典型带动,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强化课后服务内涵建设、课程建设,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每学年评审一定数量的课后服务先进校、课后服务优质课程、课后服务优秀教师代表,优中选优纳入局级“点餐到校”资源库,用便捷、精准的课后服务供给方式有效促进城乡校际间的资源差距,从而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总结梳理形成武清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典型案例集,在教育系统、家校之间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未来武清教育将持续聚焦内涵质量提升,积极实施课后服务“重实效、提质量”专项行动,优化“点餐到校”服务模式,深挖育人元素,拓宽育人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升级版”课后服务。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