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教育局:“1+3”工作体系构建区域优质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4-07-08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中国教育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案例展示专题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通过提质工程、暖心工程、调零工程“三项工程”做好提质增效加法,通过专业支撑、管理服务和环境优化一体化,做好“作业减量”减法,切实解决家长急难愁盼问题,打造良好的区域教育生态,让人民放心。

提质工程解民忧,家长放心

以教研转型、课堂重构和管理升级一体化推进提质工程,破解作业减负难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让学生学得开心,家长放心。

一是教研转型,提质增效走“稳”。

通过迭代优化教研的人力、关系、空间、运行等结构,形成教研人才新布局、能量新链条、教研新场能、运行新形式、融合新局面的“五新”教研模型,实现教研转型,丰富教研职能。

汇聚区域内各级各类名师、骨干教师和集团学科导师团、视导团等优质资源,形成教研人才新布局;贯通“区域—中心组—集团—学校—学校微团队”五级教研团队、教育专家项目组、集团教研共同体,多方联合突破区域壁垒、校际壁垒和学段壁垒,形成教研能量新链条;多链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流通,赋予教研新场能;在联合备课、研课的基础上,叠加联培联学、联诊联评,展现教研运行新形式;开发“1+3”工具支架群:教研支架《区五步教研范式》+备课支架《单元教学设计指南》、课堂支架《课堂五维评价量表》、作业评价支架《作业设计评价量表》,彰显教研科研融合新局面。

二是课堂重构,提质增效走“深”。

教与学方式转变。坚持素养导向,立足国家课程,推进项目化学习,以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变知识学习为问题解决,以问题驱动学生持续探究,从学知识到学方法,进行知识建构;变知识传授为项目驱动,通过情境创设,把知识融入情境,在情境推进过程中促进思维迁移,发展能力。在知识建构与思维迁移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依据“双主五维”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聚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思维发展、目标达成”五个维度调试课堂,形成教学相长的中原品质课堂。

数字赋能。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教研提升、课堂环境、作业建设、个性化评价等环节,注重理论提升和实践应用,为课堂提质增效开辟数字化转型新赛道。《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原区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以“智”教与“慧”学开辟教学新样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质量的策略》《暖成长智慧评价体系》等国家、省级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原区师生的数字化素养。

三是管理升级,提质增效走“远”。

明确“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的目标,做好作业管理和作业设计

作业管理落实区校两级管理机制。区级“三方六联动”:“三方”即行政方、业务方和督查方;“六联动”即督导科与各科室管理联动、教研室与教研组业务联动、教科室与科研团队科研联动、各科室与学校督导联动、办公室与学校问责联动、校外监管科与校外培训机构准入联动。校级“双线五责任”:教学德育双线发力,通过年级长和班主任协调压总量、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协调提质量、年级和班级动态协调各科作业调平衡,压实校长、副校长、中层、年级长与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与班主任的五级责任。

作业设计基于学情差异,做好3个调整:调总量、调难度、调形式。调总量: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调整作业量的多少;调难度: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难度分为基础型、拓展型、拔升型;调形式:作业形式分为传统类、综合类、实践类,提高作业可选择性。因材施教,开好作业超市,让作业成为学生的自助餐,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暖心工程纾民困,家长舒心

通过明方向、丰内容、优效果,一体化推进“暖心工程”,打通接娃急、辅导难的堵点,让学生回归校园生活,优化同伴关系,让家长不焦急,平衡健康好心态。

明方向。坚持五育并举,落实课后服务时间“5+2”,以“1+4+N”明确任务定位。“1”,第一时段为作业完成和辅导;“4+N”,第二时段为思政教育、法治教育、科学教育、体育教育和N个自选项目。

丰内容。实施具有区域特色的“立德、生活、生存、生命”品质课程群。立德课程重在培根铸魂,从思政、法治等方面开发。生活课程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从田园、烹饪等方面开发。生存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OM、编程、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发。生命课程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从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等方面开发。学生按需选择,以五育融合彰显课后服务优质性。

统筹协调区域内馆、院、站、基地、社区、高校等社会资源,以“双进”为突破口,引进优质资源进校园、组织中小学生进基地,确保课后服务多样性。

优效果。全区实现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确保课后服务公益性。区域在教师住房、子女入学、弹性上下班、调休、补贴等方面,依法依规给予适当照顾,让教师教学更舒心,确保课后服务平稳着陆。

调零工程化民愁,家长宽心

通过零起点、零距离、零差异,一体化推进“调零工程”,治理家长入学愁、育娃愁、择校愁痛点,实现入学零起点、沟通零距离、选择零差异,让家长心态调零,让亲子关系和谐,家长宽心。

一是科学衔接零起点,入学适应不用愁。

坚持零起点教学,以“儿童”为核心,以“游戏”“课程”为双翼,以专题研训、联合教研、家园校社协同等“五协同”推进幼小衔接。幼儿园将入学准备的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幼儿生活和游戏活动之中,培养有准备的儿童。通过制订个性化入学适应方案、开发实施入学适应课程,培育有准备的学校。

二是家校沟通零距离,家庭育儿不再愁。

以家长需求为导向,围绕生涯教育、生活教育等内容,研发实施特色家校课程;以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爱在中原·蒲公英护心”项目为暖心点,开展“护心”项目,为家庭提供“护心”心理帮扶,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以家长沙龙和家长互助工作坊为破题点,搭建交流平台,让家校沟通更聚焦。

三是入学选择零差异,生娃不愁上好学。

为化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与家长“上好学”需求之间的矛盾,缓解家长焦虑,中原区以集团化办学努力实现校际零差异。

聚焦集团内涵发展主要任务,发挥集团引领校的文化、制度、规范、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各集团学校办学活力,以联学、联评、联培、联研、联动“五联合”为策略,以走校跟班、走校科研等“七走校”为路径,倍增优质资源,实现学生共育、教育共生,形成“共融共长,共享共进,共创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四是总结分析明方向,坚定信心。

中原区提质工程成效显著,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区,3个案例入选教育部案例,1个案例被认定为河南省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大典型案例。暖心工程效果明显,获得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调零工程社会满意,先后获得河南省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河南省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单位”、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改革先行区、郑州市首批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1个案例被评为河南省幼小衔接优秀案例。

今后,中原区将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继续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彰显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