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财经大学“竹影寻踪”志愿团队深入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竹艺村,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实践,旨在发掘并记录竹艺村那些被边缘化的老一辈竹艺手工者的故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志愿团队希望以此开拓出一条“普适化”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探访非遗传承人,弘扬工匠精神
竹艺村是集竹建筑、竹文化、竹产业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以其深厚的竹文化底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转型带来了生动的实践。在这里,传统的竹编技艺不仅得以保留,更通过与现代文创艺术的融合,使得老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体现了创新与传承并重的精神。
志愿团队拜访了道明竹编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思进。赵思进一生致力于竹编艺术的研究与传播。他在竹编技艺上精益求精,更在文化传承上不遗余力,通过教学和出版《道明竹编》一书,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非遗文化财富。赵思进表示,他希望通过竹编文化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次探访为志愿团队成员上了生动的一课,更带给了他们对于传承非遗文化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使命感。
守护非遗文化,记录手艺人的生活
随着实地调研的深入,面对传统竹编手艺人数量减少以及技艺传承的转型挑战等诸多问题,团队成员有了更多的思考,比如如何在国家文化战略的指引下,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竹编技艺传承的转型可能导致传统竹编手艺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团队成员在讨论中表达了他们的担忧。他们想起赵思进在会面结束前的那番话:“真正处在被遗忘边缘的,不是像我这样的所谓‘名人’,而是那些走在大街小巷的默默无闻的手艺人”。这些话如同晨钟暮鼓,唤醒了团队成员对“被遗忘”手艺人的关注。
此前,志愿团队曾在调研的过程中偶遇了一对年迈的夫妻,二人以售卖竹编制品为业,摊位虽简陋,但每一件竹编制品都显露出精湛的技艺和岁月的痕迹。团队用镜头捕捉了他们专注于编织的瞬间,记录下了这些朴实的手艺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团队成员送给了这对夫妻精心装裱的照片和礼物,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努力,激发更多人对非遗文化和传统手艺人的关注,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志愿者为非遗传承人赠送精心装裱的照片
适应时代需求,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活动中,“竹影寻踪”团队成员还通过深入访谈,挖掘了竹编技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启发下,团队成员计划编撰一本关于竹艺村的文化记录册,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文化魅力和独特价值。此外,团队积极参与竹艺村的文化保护宣讲活动中,通过协助举办讲座和展览,向公众普及竹编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与竹艺村的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使竹编技艺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志愿队成员合照(从左至右:刘泽宇,翟晨旭,陈奕挺,武诗雨)
“竹影寻踪”团队的探索之旅尚未结束,下一步他们计划举办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邀请竹艺村的手艺人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竹编文化的魅力。团队成员表示,他们会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段难忘的经历和体验,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努力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刘泽宇 翟晨旭)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