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广东省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构建“法治、共治、自治、善治”四维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机制优化与文化引领,全面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学校航拍全景图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强化“法治”
建立健全学校章程体系。学校将章程作为制度建设的基石,制定并出台了18项制度,同时对46项不适应当前发展的制度进行了清理废除。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体系,制定并发布了《中山中专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并完善了《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关键制度,确保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推行职业学校系部制改革。学校实施“一核二级三线四制”管理模式,即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实行校部二级管理,德育线、教学线、后勤线三线同步深化。同时,实行以学部主任为核心的学部负责制、以教研组长为核心的教研组负责制、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负责制、以教师为核心的备课组负责制。这一系列制度旨在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效率。
推动中层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学校要求中层管理部门重视制订标准和指导、督促、服务各专业系的管理工作。为此,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质量监控处,加强中层管理部门与同级专业系之间的沟通与督查,确保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提升工作效能。
以机制建设为抓手,推进“共治”
实现专业人才共育。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完善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充分发挥联合体内80多家企业、学校等的合作优势,探索一体化育人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根据专业群特点,分别建立了“三岗四双五接一贯穿”数控人才培养模式、“多重跨界、四融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等。同时,学校探索“五年一贯”中高一体化办学模式,为人才培育开辟新路径。
实行办学质量共评。学校完善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性绩效评价体系,实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学校内部治理策略,学校质量年报连续多年获评优秀。此外,学校设立质量监控处,组建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出台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采用实训云系统对学生实习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学生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完成实习任务。
促进主流文化共建。学校成立“党员+团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常态化“双联双助”行动;依托专业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传播社会正能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与普及。
学校开展“小电匠”志愿服务项目,师生为街坊维修小家电,以学生专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
以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自治”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学校实施干部队伍质量提升行动,通过选拔任用、考察考核、培训发展等措施,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制定并实施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实施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察考核评价机制,为学校内部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通过常态化学习、分层次培养、专业化培训等措施,促进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引导和激励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规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值日值班护学岗等平台,鼓励教师自主参与学校管理;通过座谈交流、书记信箱、政务面对面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和建议,汇聚改进工作的良策,引导舆情正确释放,切实维护教职工切身利益,推进学校治理民主化进程。
深入实施学生自我能力提升行动。学校通过“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我服务”三自管理,充分培养学生“自信力、创造力、适应力”三项能力,实现“服务学校、服务生活、服务社会”的目的。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青团、红十字会及学生社团的活动,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通过开设《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程、组织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开展实习讲座及座谈会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学校承办中山市职业教育周及深中职教论坛活动,邀请家长共同探索职业教育的魅力与前景。
以文化建设为依托,讲究“善治”
以文化建设提升治理内涵。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文化育人创新行动,实施场室文化和道路文化建设,加深师生对学校办学定位、理念和发展的认识,将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通过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号、视频号等载体,成立集文字采编、信息集成、活动接待于一体的文化宣传中心,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建设,逐步形成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的自有品牌,使文化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提供内驱力。
以智慧方式提升治理效能。学校加强校园智慧管理,建立校园巡查、项目管理、公文管理、教师评价、资产管理等系统,快速精准地处理校园问题,实现行政审批和校园管理智能化、自动化、可视化,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智慧教育与服务,通过建设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形成“一系一特色”的智慧课堂,通过打造集学生服务、教学服务、互动沟通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子班牌,实现家校深度沟通、合力育人。
以家校合作增强治理合力。学校注重家校沟通与合作,定期组织家长会和膳食委员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志愿者队伍,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成长情况。同时,学校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等,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曾晓帆 杨秀清)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