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坚持以文化人 聚焦核心素养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的基本理念

发布时间:2025-01-15 作者:王立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三科统编教材”是国家事权铸魂工程,意义特别重大。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相关要求,及时反映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及语文教育改革新成果,教育部2022年3月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遵照“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基本原则,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守正创新 全面提高语文教材质量

本次教材修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跟形势变化,尊重实际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实施精准编修。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于2016年起投入使用,受到了一线师生、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其双线组元结构、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经典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课文、教读与自读的区分设计等,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适用性,为本次教材的修订完善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本次修订充分借鉴现行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保留现行教材的基础框架、大多数选文和一些广受肯定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对语文教材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教育改革的新精神,针对多次一线调研所发现的具体问题,对现行教材进行系统性修订完善,稳中求进精益求精,全面提高教材质量。

双线组元的单元编排方式超越了仅仅用人文主题来聚合选文、组织单元的做法,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设计单元,以具体的人文主题聚合选文,以切实的语文要素设定目标,很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课程性质。本次修订进一步凸显双线组元结构,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了单元的一体化设计,为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整合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

重点调整了单元页的结构及内容,使其表述更加全面、准确,使单元人文主题更加凸显,素养目标更加清晰,与单元课文、课后习题、语文园地/阅读综合实践等内容更为贴合。如第二、三学段单元页的学习要求由原来的两条变为三条,新增一条专门阐释本单元人文主题的条目,与页面上方的人文导语相互呼应,其他两条分别指向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的语文要素;将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栏目改造为“梳理与交流”,加强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梳理和总结,与单元形成首尾呼应之势,使整个单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四学段在每个单元后面新增了“阅读综合实践”栏目,旨在整合贯通本单元学习内容,强化单元整合设计。

整套教材的框架结构,也在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得到了优化,整合了部分板块和栏目数量,减少支脉,使教材内部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如小学阶段“语文园地”内部栏目进行了适当整合,将“查字典”栏目并入“识字加油站”,将“我的发现”和“展示台”两个栏目并入“字词句运用”,从而使内部结构更加简洁清晰。

初中阶段将原“综合性学习”栏目改为“专题学习活动”,由原来的三条序列(传统文化、语文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减为两条,其中“语文生活”序列融入到其他相关板块,避免了各序列活动内容的交叉重复。初中阶段还将原“名著阅读”栏目改为“整本书阅读”,并大幅削减了整本书阅读的推荐数量,从每册“2+4”改为每册“1+1”,即一部重点导读整本书加一部自主阅读推荐整本书,调整后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进一步明确了两类整本书的定位,通过强化重点导读书目的阅读指导和任务设计,做到既减量又增效,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指导和类型示范作用。

这种在继承基础上致力创新的修订策略,既能充分继承现行教材的成功经验,实现统编语文教材质量上的螺旋上升,也能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更好地体现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规律。

培根铸魂 强化语文教材育人功能

本次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工作,是党和国家关于“三科统编教材”建设战略部署的有机组成部分。2019年12月,教育部教材局印发《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推进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统编教材铸魂质量提升计划,要求“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青少年‘四个自信’,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升三科统编教材铸魂质量”。本次义务教育语文统编教材的修订,正是践行了党和国家赋予三科教材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

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属性和重要的育人功能,对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本次修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的基本思路,通过新增及调整选文、调整单元导语、有序融入主题教育要求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语文教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核心功能。

重点增补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例如,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特别选入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文。这篇文章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文中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多个层面,系统论述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和关键问题,重点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精神状态和培养策略,明确指出要努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要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全文思想深刻,结构清晰,论证严密,既是一篇议论文的经典篇章,也是指导语文教材编写和语文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凸显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与语文教材的育人目标以及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特别契合。

此外,还选入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教育家、一线劳动者事迹和精神的篇目,如《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组织作家创作反映黄文秀事迹的《青春之光》,用新时代“青春之歌”激励广大学生。

本次教材修订反映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也进行了丰富和优化,从而更加充分地呈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创造伟大革命精神的辉煌画卷,更加全面地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修订后“三大文化”篇目所占的比重显著提升,为学生筑牢中国底色、厚植红色基因、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支架,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素养导向 整体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要坚持素养导向,“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并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而“语言运用”在整个素养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

本次教材的修订,将素养目标的落实作为一项系统性的过程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通过各版块和栏目内容的系统设计,统整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将“语言运用”作为教材的立足点,通过学生积极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自然融入和提升其他三方面素养,以“语言运用”带动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小学教材特别注重语文基础性知识和素养的培养,通过对各单元导语、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板块的栏目整合和内容调整,更加凸显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各版块之间分工协作,相互融通,共同筑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础。其中单元导语提示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核心学习目标;阅读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习得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写话/习作、口语交际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与阅读既相互关联,又自成体系;语文园地着眼单元整体,设置梳理与交流、字词句运用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识字加油站、书写提示、我爱阅读/和大人一起读等栏目,构建灵活多元的语言知识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强化语言文字规律的探究与发现,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小学阶段还适当设置少量的专题学习活动,逐渐加强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实践。

初中教材显著加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通过每册书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2次整本书阅读活动、1—2次专题学习活动、2组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板块,并在每个读写单元配合课设计预习、“思考·探究·积累”和阅读提示、阅读综合实践等栏目,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融为一体,切实强化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其中,“活动·探究”单元和专题学习活动以语文素养为导向,以活动任务为主线,以积累、梳理、探究和专项实践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展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与素养。阅读综合实践栏目指向单元学习的综合性任务,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从语言知识的积累、语言现象的探究,上升到语言规律的认识和归纳,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本次教材修订还通过设立专项的方式,对古诗文版本及注释、外国作品译文进行全面校勘和优化调整,以确保选文和注释内容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为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提供可靠的支架;对现行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补白,除沿用其中的多数之外,也吸纳语言学界的新成果,对其中的相当部分进行了调整、补充与完善,从而更好地建构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体系。

任务驱动 系统落实学习任务群理念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用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学习内容。本次教材修订共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体现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本次教材修订将学习任务群的落实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逐一对标课程标准有关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优化教科书的顶层设计,重点补足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但教科书中显示度不够的内容,使学习任务群的落实更加系统化和显性化。

在任务群分布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同时,课程标准还把6个学习任务群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凸显了各学段的不同特点。基于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教材在落实任务群要求时坚持显性设计与隐性融入相结合的原则,按照不同学段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语言运用水平和认知能力差异,作出分段设计。

第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刚刚起步,需要通过分项练习积累言语材料和言语经验,以夯实语文基础,因此这一学段侧重隐性融入任务群要求,以在课后题、语文园地学习任务中融合渗透为主要落实方式。第二、三学段则通过将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改造为“梳理与交流”,并渐次增设“专题学习活动”,逐渐强化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由隐性融入向显性体现过渡。第四学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实践经验,教材通过在每单元设置“阅读综合实践”栏目,并将“专题学习活动”增加到每册2次,加强整合性学习任务的设计,显性体现任务群要求。

这种由隐形方式到显性方式的逐步转换,特别契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特征。同时,教材还注重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进一步增强教材的整体性。既保持各学段、各年段相对独立,又重视不同年段学习内容的螺旋上升、不同学段学习内容的有序递进,帮助学生有序、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本次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修订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渗透课程标准新理念,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语文教育发展规律,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作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