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学道德与法治】做自信的人

发布时间:2025-02-20 作者:尹梦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力,树立自信,可以帮助我们直面困难,从容迎接挑战。自信的青春有力量。自信具有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认识自信的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自信给人力量”,专门讲述了“自信”,引导我们认识自信的意义,做自信的人。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是一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是一个人对自我能力的肯定,是一个人自我能力的彰显,是一个人精神风貌的体现。

自信让人乐观坚定,让人远离自负和自卑。自信是一种“我能行”的信念,也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动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正是这种“我能行”,让我们充满希望和力量,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轻言放弃,朝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自信表现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也接纳自身的不足,这有利于我们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但是,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自信既与我们的内在因素有关,来源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实力也与外在因素有关,也源于和他人交往中获得的肯定,源于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中获得的安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见证了祖国的快速发展,经历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跨越,让我们的发展基础日益厚实,拥有了更为充足的平视世界的底气,赋予我们坚定的民族自信、强大的民族自豪。

自信作为一种积极的状态,赋予人迎接挑战、面对挫折的勇气,为我们的生命成长赋予了巨大的能量。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自信的人?我们可以从自信的榜样身上找到成为自信的人的方法。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学家。1962年,一名孕妇向林巧稚求助,该孕妇已有3个孩子死于新生儿溶血症。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病在国内尚无治愈先例。林巧稚彻夜不眠、茶饭不思,经过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仔细分析病例情况最后决定试一试。之后林巧稚谨慎制定了换血方案,她大胆的判断和精湛的医术成功挽救了婴儿的生命。在林巧稚身上,我们看到了要成为自信的人,需要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在实践中客观认识自己、准确定位自己,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避免盲目自信;需要专注当下,积极行动,明确目标,从当下开始,心无旁骛,全力以赴;也需要勇于探索,增强底气,要有直面挑战的勇气,大胆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新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展现实力、提升能力。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他年轻时在比利时留学,开展胚胎学研究。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童第周憋着一股劲,立誓要为国家和民族争光。童第周所在的实验室用青蛙卵做实验,需要把青蛙卵膜剥去。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而童第周一试便成功了,这让他相信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后, 他婉拒了再写一篇论文获得一个特别博士的机会,认为要做研究应回祖国去做,自己的祖国更需要科学。童第周用行动告诉我们,自信与为民族振兴的奋斗紧密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个人自信心的建立是壮大民族自信心、实现国家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个人与国家的统一性,将个人的自信的树立同民族自信心统一在一起。

“成为自信的人”,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决心,更要落实在行动中,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和积累,增长实力。我们要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坚定民族自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做自信的中国人。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编辑室高级编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