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校园,学生在运动场上奔跑的身影,“梦想+”合唱团教室中传来的悠扬歌声……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昆都仑区九年一贯制的乡村学校——哈业脑包学校。近年来,学校在昆区教育局的领导下,结合区位特点和办学实际,坚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在劳动教育、一校一品、结对共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先后被评为昆区新优质学校、昆区科学教育示范校、昆区教育系统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包头市首批家庭教育课程实施学校等。2024年,学校的中考成绩在包头市进步了4个名次,近一半的学生考入高一等级的学校就读,让其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发展成为昆区新优质学校。
坚持扎根大地 办有情怀的教育
作为一所地处昆区最西部的乡村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出老龄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共性难题;生源结构基础差,大多是身体有障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来源复杂的生源。同时,由于学校周边许多厂矿企业面临缩减、裁员、倒闭、出生人口的结构性变化等问题,导致许多适龄儿童随父母流转到其他地区,招生面临着困境。面对诸多问题和困难,对于2023年新任职的校长张俊来说,压力巨大。如何能守住这所学校,让周边的适龄儿童尽可能减少流失?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任务。
为此,张俊首先与班子成员和行政干部统一思想认识,提出要办当地父老乡亲眼中的满意教育。从那一刻起,新的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办扎根乡村大地的教育,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努力向下扎根、向上成长,朝着建设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优质学校的愿景努力前行。在学校干部的引领和带动下,学校教师的思想认识得以转变,从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做起,到慢慢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教师夏文英自1991年从教至今,34年来一直默默扎根在乡村学校第一线,连续数年担任初中毕业年级教学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像夏文英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的情怀和责任,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块沃土。
坚持细节管理 重抓习惯养成
走进学校,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整洁。“学校有不成文规定,不论是谁,看到地上有垃圾就得弯腰捡起来。”张俊说,首先从校长做起,人人都要有弯腰捡垃圾的意识。他从小事入手,抓习惯养成、规范管理。他严格规范师生日常行为,并要求“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
学校结合实际,构建了“12345”德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不断拓宽育人渠道,着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坚持开展放学路队比赛、系红领巾比赛、叠衣服比赛、弯腰行动、跑操评比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主题活动,不断加强日常行为的规范养成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 厚植家国情怀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学校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对这所乡村学校的学生而言,更具有不同的意义。
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务工子女,基于此,学校承担了学校教育和部分家庭教育的职责。学校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开展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如《用“苏炳添跑道”讲透家国情怀的思政数学课》在“昆都仑教育”上刊发,不断构建全校九个学段全学科一体化思政育人新模式;组织学生参观陈文学学雷锋纪念馆、王若飞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教育场所,感悟红色精神,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学校每年都开展好春耕节、美育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节”。学生们在“四大节”上精彩展示,体现了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都出彩的理念。学校利用开学典礼、雷锋月、国庆节、中秋节、宪法日、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日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细节中。
此外,学校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品牌,创立合唱团、竹笛、篮球、足球、啦啦操社团,特别是篮球社团实现了全校学生人人有一个篮球、每天都有一节篮球课。2024年,学校荣获包头市小学女子篮球锦标赛亚军。
学校腰鼓队表演
学校啦啦操社团
坚持以劳育人 涵养奋斗精神
学校依托“快乐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小农场播种劳动教育新希望”的项目化学习,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春耕节”,同时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实践活动,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模式,以“节气”为学习任务链,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实于课堂、贯通于生活,把课堂搬到了户外,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在家庭中,开展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不仅使学生体会到家庭责任感,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学生真正明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
学生在学校采摘自己种的葫芦
坚持队伍建设 夯实教育发展之基
学校的发展,根本在于教师。学校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全体教师中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注重选塑师德典型,挖掘出一批默默耕耘于乡村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师,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在教师节予以表彰,让身边的榜样成为鲜活的教材,激励广大教师以 “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不断自我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加强结对共建,与包头市第二十九中学、团四小开展教学、德育、文体活动等方面的紧密型共建工作共计10余次,效果显著,在城乡学校结对共建上开辟出一条新路,受到昆区教育局及政府部门的多方肯定。
学校注重关爱教师工作和生活,组织开展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我眼中的校园”摄影大赛、“团结一心,遇见美好” 团建等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工作生活,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活力;结合重要的节日开展温暖行动,增强教职工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家有考生、大病教师、困难职工进行慰问和帮扶,让教师感受家的温暖,教师的积极性和奉献乡村教育的热情不断被激发。
下一步,学校将以“大语之行”“同心圆”两个名师工作室为孵化平台,带动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形成发展共同体。同时,将按照昆区教育局的整体部署,依托名校资源,开展集团化办学。
坚持办好事实事 铸就暖心工程
面对生源结构薄弱、家庭困难多的学生群体,学校通过自力更生、向上级争取、联系爱心企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多项帮扶暖心工作。
为了帮助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学校积极与昆区委统战部联系,由5名爱心企业家对学校遴选出的5名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资助,以每名学生一个月8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一直到九年级毕业;与包头市惠民水务公司积极对接,成为昆区首个接入惠民健康直饮水的学校,免费为全校师生提供惠民健康水,极大地提升了全校师生的幸福感。
不仅如此,学校还为离家远且无人照顾的学生提供午餐和免费住宿。“这所学校就是要把当地这些孩子教育好,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只要这所学校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口皆碑,我就心满意足和无愧于心了”,张俊说道。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