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以红岩精神为核 构建“1+4+N”特色思政育人体系

发布时间:2025-07-17 作者:原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大思政教育,以红岩思政教学基地为依托,秉持“场馆联动、精神贯通、专业融合”核心理念,构建“1+4+N”红岩思政育人体系(1个核心:红岩精神时代化传承; 4维载体:“看听读做”四维联动; N个创新:课程、活动、实践多元融合),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化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形成“红色场馆+专业教育+工匠精神”的特色思政模式。

其中,红岩化学角、长寿红岩英烈故事VR和认知实习场地,是上述理念最具特色的具象化亮点。

架构体系:四大主题场馆协同育人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红岩思政教学基地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形成“精神溯源—文化浸润—艺术熏陶—实践转化”的教育闭环。据目前已签协议及校内各院系初步计算,该基地服务校内外20余个党团组织。

学校红岩思政体系,从顶层设计上构建起了三维立体育人模型。从历史纵轴看,是1940年-1960重庆化工发展史为时间脉络;精神横轴,是红岩精神(爱国奉献)与三线精神(艰苦奋斗)的融合;专业立轴,则是化工知识体系与思政要素的深度嵌合。

基地场馆布置特点鲜明

基地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时空对话设计将红岩精神与三线精神通过历史轴线串联;二是本土化呈现,深度挖掘长寿籍红岩英烈黄绍辉等化工专家的科技报国事迹三是沉浸式体验,以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四是专业融合创新,让化工专业特色渗透进教育教学,比如开发“红岩化学实验包”,通过密信显色等10个实验,从而达成“传承红岩精神,践行化工报国的理念。

红岩化学角科学与信仰的对话

在基地化学角做实验

基地的红岩化学角有三面墙第一面墙主题是元素密码·信仰永恒”,由元素符号铸就的“信仰”之墙铁(Fe)的坚毅撑起笔画骨架,氧(O)的纯净浸润精神内核,钠(Na)的炽热点燃理想锋芒。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化学人的密码恰如革命者在至暗时刻对真理的探寻——即便面对“未知”,仍以科学之光刺破迷雾。

第二面墙的主题是周期长卷·化工报国”。有一张大元素周期表,看似平凡却镌刻着中国科学家的滚烫足迹——氢(H)是侯德榜“红三角”刺破列强封锁的锋芒;硅(Si)是闵恩泽催化裂化技术里跳动的中国心;稀土家族(La系)是徐光宪院士从矿渣中提炼的璀璨星河。“化工报国”四个字,正是历代化学人用试管为笔、溶液为墨,写给祖国的情书。

第三面墙的主题是丹心密语·化学赤焰。在组实验展台面前,参观者可以感受密信显色实验重现:酚酞遇碱瞬间绽开的桃红,恰似地下工作者用米汤与碘酒传递的火种;试管中升腾的“中国红”焰色反应,是锶(Sr)与锂(Li)在高温下迸发的血脉图腾。这些化学反应曾“护送”过机密情报,也曾在开国大典的礼花中点亮东方

借助红岩化学角创新打造的“科普+红色教育”模式,重庆化工职业学院通过“密信显色”“红旗染色”等趣味科普实验,不仅让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还让学生“摸到了信仰的温度”。大一新材料专业学生田涵月说,“以前觉得红岩精神就是课本里的故事,直到在红岩化学角里跟着老师和同学们模拟显色反应实验,看着显现的字迹,仿佛看到了江姐和那些革命烈士在狱中传递密信的场景。”

“在红岩化学角,老师带我们做了‘密信显色’实验。当白纸上慢慢浮现出字迹时,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者用化学知识传递情报的惊心动魄。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学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可能不会成为科学家,但一定能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学生们的感触,在不同的地方呈现。

认知实习场地:拧阀门”就是守青山

把长风厂废弃的老车间变成认知实习场地,是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一大创新特色,每年新生都要到这里进行实地实习。刚到认知实习基地时,很多学生觉得这些老设备又旧又土,直到老师傅带他们拆修一台生锈的离心泵,指着内壁说:“看这磨损痕迹,它至少转了上百万次——化工设备就是这样,再累也不能停。”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长风厂老车间摸着那些锈迹斑斑的反应釜,老师傅对他们说:这设备造过化肥,也造过军工产品,就像咱们化工人,哪里需要就往哪儿钉。”学生刘函雨说:“现在我一拧阀门就想起这话,连拧螺丝都多使三分劲。原来‘铁疙瘩’里也藏着热血,我们照样能当技术尖兵!学生付安康说:“站在长风厂的老设备前,摸着那些斑驳的阀门和管道,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化工报国。这些锈迹里藏着三线建设者们的汗水和智慧——他们用最简陋的工具,造出了国家最需要的东西。”

学校将专业教育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元素密码墙、化工报国故事展等载体,激励学子传承化工报国的红色基因。众多毕业生主动选择西部化工企业就业,生动诠释了红岩铸魂,化工报国的初心和使命。

学校通过做中学、学中悟培养模式,让专业学习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和深悟红岩精神的内涵,更是通过实践了解了密信显色、废水检测等实用技能。他们在复原革命先辈实验的过程中,淬炼出了严谨专注的职业素养。将红色基因融入技能培养的特色路径,正在塑造一批批技术过硬、精神更过硬的新时代化工人。

学生谭黎明已签约本地化工厂,每天都要巡检老设备。有一次,他及时发现管道裂缝,班长夸他“眼尖”,笑着说:“是实训基地教会我,机器也会说话

学校依托行业企业建成红岩思政教学基地,是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探索。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校长李廷真谈到,未来还将发挥基地优势,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思政教育专业性与实效性,形成一套工作机制、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条精品线路,产出一些优质课程资源,为大思政课和红岩思政育人体系建设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宗飞(左四)陪同参观基地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宗飞表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挖红岩精神时代内涵,融合红色基因与化工报国使命,构建具有重化辨识度的红岩思政品牌、推动红岩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持续完善“产教融合+数字赋能”模式,用VR技术、互动项目让红岩精神活起来、传下去,将基地打造成党性教育课堂、化工学子成长的熔炉。

依托基地及其他资源,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把红岩教育拓展到了校外校举办“红岩化学·少年行”红色科普志愿服务实践活动,3年来走进社区和中小学开展活动150余场,开发的化学密信等主题科普课程惠及学生超万人次。重庆市长寿区大地幼儿园、文苑社区、特殊教育学校等地,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酚酞显色实验,既学到了酸碱指示剂原理,更理解了革命先辈用化学智慧开展斗争的感人故事,让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理解生活中的化学,激发科学兴趣。

此外,学校还把科普带到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