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陆海统筹”理念推进下,海洋教育不再局限于沿海地区,而是作为国家素养教育的重要部分向内陆拓展。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中学,秉持“务本求真、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在海洋教育领域走出特色发展路径,成为内陆中小学海洋教育探路者。
此前,第二届陆海统筹中小学海洋教育高质量发展暨中小学蓝梦人才协同培养学术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在贵州举办。该活动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海洋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海洋意识教育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地理学会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主办,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等单位协办,由道真中学承办。此次活动不仅是学术理念的交流平台,更是内陆学校海洋教育实践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标志着道真中学在推动海洋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蓝梦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

道真中学海洋图书馆
汇智聚力:构建陆海协同教育生态
为破解内陆地区海洋教育资源匮乏的难题,道真中学积极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在交流会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集聚。开幕式上,一系列捐赠活动成为亮点:贵州省地理学会捐赠图书,为学生打开了解海洋与地理知识的窗口;青岛策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捐赠水下机器人,为学校开展海洋科技实践提供了硬件支持;上海秀美模型有限公司捐赠“爱达魔都号”邮轮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海洋航运的魅力;《百科探秘·海底世界》杂志的捐赠,为学校日常海洋科普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这些资源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馆藏与实践设备,更构建起常态化的资源保障机制,为海洋教育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校际与校企的深度合作,更让海洋教育的辐射效应不断扩大。道真中学与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联系,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人才资源,开展课程开发等合作项目。开幕式上交流会上,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发来的贺信,以及天津大学“深山寻海实践队”特意发来感谢信,彰显了校际合作的深厚情谊。
知行合一:打造特色育人实践体系
当海洋教育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如何让这一兼具综合性与前瞻性的教育形式真正落地生根,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跨越,是内陆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道真中学以本校“本真”文化为精神内核,探索出课程重构、科技赋能、学科融合与野外实践四维联动的创新路径,让海洋探索的热情在课堂与实践中不断升腾。
在课程教学上,学校以“本真”文化为根基,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多元化课程矩阵。交流会上,学校教师雷继华以“海陆联动 多维协同——小社团推动大资源”为题,展示了学校如何通过海洋社团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资源。

道真中学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海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会员
在示范课环节,学校教师田娅执教的“学习海军发展史 筑牢民族复兴路”,以生动的史实和深刻的民族精神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海洋安全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生的海权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科技实践领域,厦门大学为道真中学策划“福海扬帆,青少年水下机器人科普推广嘉年华”特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实地探究的过程中,领略海洋的独特魅力。学生操控水下机器人,参与基于VR的沉浸式珊瑚礁观测体验,开展“弹跳泡泡”等科学互动实验,将抽象的海洋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认知。
在“触摸深蓝”理论学习环节,中国海洋大学朱明壮研究员带来的“跨越山海,探秘海洋”以及贵州省地理学会熊康宁理事长所作的《全国“双一流”格局中贵州地理学的特色发展与创新突破》报告,分别从海洋科普探秘与区域地理学科发展的角度,为师生提供了多元的学术滋养与前沿视角。此外,来自天津大学副教授钱治文所作的“探索奇妙的水下声学世界”讲座、厦门大学高级工程师张朝霞所作的“在海洋人工智能实践中探索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讲座、同济大学教授陈华根的“南方之南”讲座,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增强了学生对海洋科技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与此同时,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靳楠和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张新兵开展的生涯规划等专题讲座,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指明了方向。
在学科融合领域,学校教师王鑫、陈然、陈艺与长沙市实验中学的姚良华、郑州市第七中学的董瑛瑾、重庆彭水第一中学的陈囿运和冯兰心、遵义市第四中学等学校教师携手合作,开展了一场跨地域、跨学科的联合教学展示活动。
其中,遵义市第四中学地理教师胡滢滢与历史教师史林飞联合执教“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教师李先宇独立执教地理与生物融合课“海水的温度”。这两门课程以新颖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分别从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维度,加深了学生对海洋资源价值的理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董艳、贵州师范大学地环学院教授何红、六盘水师范学院教授秦趣、凯里学院杨秀美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对每一堂课程都进行了细致详尽的点评,为后续海洋学科融合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野外考察方面,学校组织师生赴三桥中学及雷家坝开展化石探秘活动,由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专家郝家栩、贺箫现场讲解。通过观察地质现象、分析古生物化石,学生直观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历史过程,建立起“山海一体”的地球科学观念。这种从课堂到野外、从书本到实地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福海扬帆杨帆,青少年水下机器人科普推广嘉年华”活动现场
薪火相传:构建长效发展育人机制
海洋教育绝非短期内能够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需要持之以恒、持续发力的长期事业。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等机构多年来始终密切关注道真中学的发展动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首席专家林宁几乎每年都会为道真中学开展一场海洋科普专题讲座,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海涛等相关专家也持续为学校海洋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与资源对接。道真中学以此次学术交流会为契机,在总结既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海洋教育的顶层设计,通过文化传承、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品牌塑造等举措,推动海洋教育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与提升。
文化浸润是海洋教育长效发展的灵魂。道真中学将海洋文化融入校园“本真”文化体系,通过校园环境布置、开展文化活动等营造海洋教育氛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海洋教育相结合,增强海洋教育感染力,培养学生兼具民族自信与国际视野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海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学校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海洋教育素养。一方面,邀请高校专家、行业精英到校讲座并指导教学,搭建学习前沿知识与方法的平台;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校际交流等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并用于教学实践。
品牌打造与资源整合则为海洋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道真中学充分发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海洋育苗’项目学校”“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海洋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和“全国海洋文化教育科研基地”等品牌优势,不断扩大海洋教育的影响力。学校积极参与全国性海洋教育活动,分享办学经验,同时加强与区域内学校的合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海洋教育协同发展。
道真中学以实践与创新证明内陆地区学校可以在海洋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道真中学将深化海洋教育改革创新,浇灌“蓝梦”种子,让“山海对话”为海洋强国建设积蓄力量。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