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面向未来持续推进教育援疆工作不断深入

发布时间:2022-10-21 作者:赵建梅 刘延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对口援疆是国家重要战略,是实现新疆地区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教育援疆则是治本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援疆坚持软硬件并举,基本纾解了硬件设施短缺的难题,逐步强化了信息化资源共享,同时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学校管理模式、数字化的教育方式、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深植新疆大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实效性。“输血”“造血”“活血”并重,精准地进行教学改革,为当地学生量身定制“点对点”引导教育;“精准滴灌式”师资培训为受援地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扩大了援助人员的规模,拓展了“组团式”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提升了教育援疆的综合效益,不断推动新疆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了教育援疆持续、长远发展,今后还应深入推进以下工作。

凝聚核心力量,深化教育援疆,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关系到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新疆工作,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因此,我们在深入实施教育援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让优秀文化浸润新疆各族青少年学生的心田。让学生通过对中华名人、中华故事以及古诗词的了解,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新疆各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当然,对于中华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在学校实施,还可以通过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协同努力,拓展教育资源,创新学习方式方法,建立中华文化润泽机制,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长效双赢机制,形成援受双方紧密合作型关系,实现共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援疆省市要加强同新疆协调配合,长期坚持对口援疆,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那么,教育援疆如何“协调配合”?长期坚持是教育援疆未来的重要关注点。换言之,相互协调有利于促进均衡发展,发展离不开合作,合作带来共赢,共赢才会长久。基于此,教育援疆应立足新疆教育情况,关注其发展的动态和走势以及特点和优势,以支援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从单赢模式走向双赢模式。双赢模式力求援受双方建立起一种平等基础上的长期互动关系,由满足受援方需求过渡到兼顾为援助方创造需求,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同时,还需要形成相应的双赢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使教育援疆工作长期有序进行。只有构建援受双方双赢机制,才能建成互惠互利的紧密合作型关系,实现援受双方共生发展,使教育援疆工作在长效的、持久的轨道上前进。

借力信息技术让教育提效增质,推动校际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发展

教育援疆是一项大规模、高质量和长期的任务与使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这一目的快速实现。首先,借力信息技术让新疆教育提质增效。教师援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实现新疆教育质量的大规模快速提升。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架起新疆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和学习社团等之间的桥梁,建立新疆学校与其他省份知名学校之间的联动教学机制,推动实施信息化共享资源、远程同步课堂以及智慧教育个性化辅导等措施。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新疆教育发展中的效果,教育援疆应进一步提高新疆地区学校智慧化校园建设水平,实现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多元深度共享;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援疆的深度融合,通过线上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知识图谱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提升新疆人才培养质量。其次,积极推进校际文化交流机制的建设,促进新疆各级各类校园文化发展。校园文化交流和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文化润疆,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润疆要使新疆动人心,必让文化润人心。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育援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校的文化浸润。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空中舞台、远程直播以及网络学习空间等,让新疆的学生充分感知其他学校的文化,可以利用抖音直播、网络直播、远程协同活动等方式实现文化交流。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为新疆中小学文化走出去提供支持平台,让其他学校的学生了解新疆的文化。通过学校之间学生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精准满足新疆教育发展深层次需求,增强教育援疆的效益

随着教育援疆的深入发展,对教育援疆的精准性提出了要求。首先,精准派人。教育援疆重在观念引领,要加大专家型教师的派出,发挥教育教学引领作用;援疆教育干部要以具有丰富的多岗位管理经验为重,能高效地参与受援地教育制度建设工作,完善教育教学各类管理制度,夯实教育发展改革的制度基础。其次,对教育援疆人员进行精准培训。教育援疆之前,应让援疆人员全面了解受援地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学业水平,以及当地的教育教学现状,促进援疆人员尽快适应当地教育实践,将自己有效的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适合当地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教育援疆的效益。再其次,对教育援疆进行精准衔接。教育援疆是持续性工作,需要确立系统性、计划性发展规划。也就是说,教育援疆诸多规划项目需要前前后后不同的援疆人员持续给予支持和坚守,实现任何一项援疆规划应基于完成进行迭代,而不是因为不同的教育援疆人员而进行改变。最后,对教育援疆资源精准配置。建议成立教育援疆研究中心,通过招标课题研究的形式,团结一批学术研究团队,形成一批教育援疆的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援疆实践,促进教育援疆实践科学化、理性化,追求资源配置精准化,达到精准援疆。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新疆教育内生动力的培育,培养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内生动力的培育是援疆的落脚点。首先,淬炼教育援疆精神。教育援疆的主体之一是一批批援疆教师,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胸怀崇高”的使命、“不服输”的冲劲、“能吃苦”的韧劲助推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这些援疆精神为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注入新动力。其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当地增强教育软实力。通过开展“拜师”“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援疆教师在倾力帮助、倾囊相授过程中发挥“种子”“催化”及“示范”作用,提升受援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同时,培育他们的教育情怀,从而培养出一大批带不走、留得住、干得好的师资队伍。再其次,教育援疆助推内生动力发展的典型案例要由点到线到面的推广,共享成功经验,激发当地的内动力。

提高社会参与度,扩大教育援疆的范围与限度

一是发挥新疆地区的政治优势。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援疆的专门性政策,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规范性建设。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社会对新疆教育的关注度,吸引社会各界的支持。提升教育援疆供给的水平和质量,满足新疆各族人民迅速增长的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二是扩大教育援疆人员的遴选范围。通过制定一定的要求与标准,选拔有激情有干劲有情怀的优秀退休教师加入到援疆的队伍之中,增强援疆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如近些年推行的银龄计划就是不错的探索。

三是开拓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渠道。新疆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根据新疆教育实际,可以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人才方式:可以进行短期的交流与合作,教育人才以兼职专家等方式到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指导、交流、开展经验交流等;可以根据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等需要聘请水平高、教育领域内声誉好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担任顾问指导、名誉院长、硕(博)导等,如现在的“天池学者”“天山学者”等,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可以聘请海内外及港澳台等地区教育管理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在教育领域具有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到校任职,因为这些人才由于身份、国籍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刚性引进。因此,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是提高师资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面向未来,我们要持续做好教育援疆工作,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深处,促进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作者赵建梅系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延金系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