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创新科研全链条的体制机制

发布时间:2022-11-21 作者:曾小勤 许妍 郦音悦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当前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创新型国家行列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强调未来在科技工作中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随着现代科技活动越来越多地从科学新发现发展为科技新发明,科研成果的产生难度更大、周期更长,同时需要更多领域、更为交叉的基础研究,以及更加专业全面的资源设备作为支撑。高校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力军,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全面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不断强化重大基础和核心技术攻关的能力,创新科研全链条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全面担负起推动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以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前瞻布局,推进重大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基石,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根本。在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的领域进行全面的基础研究战略部署,多举措加大支持力度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一支重要的科技战略力量,应充分发挥智力资源聚集、学科领域广布、平台设施齐备等特点,面向国际前沿、新型科学和交叉领域,顶层架构,提前布局,通过盘活资源,强调自主创新,为基础研究提供保障。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结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的任务要求,凝练若干重点研究方向,布局一批自主创新研究计划。在前期充分酝酿和调研的基础上,设立“交大2030”计划,通过前瞻布局和自主培育,推动未来3—10年取得若干重大研究成果与突破。学校科研主管部门联动相关部处及院系,反复论证,多轮征集,层层遴选优秀种子项目,并对青年人予以特定支持,全面助推可能产生重大创新成果的基础研究。

学校通过创新项目组织模式,更好地挖掘和组织创新研究,为特设研究的开展提供科学便捷、高效灵活的全链条组织实施模式。学校开展实施“特区计划”,计划坚持“战略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通过揭榜挂帅、学院推选、专员推荐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在项目遴选、经费支持、保障机制、项目管理、考核跟踪、结果评价等机制上实现了全链条的机制创新,并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时给予政策倾斜,以发挥学科及人才优势,促进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全面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加快原始创新突破。

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同时承担了开展高水平科研、培养创新型人才和联动多学科发展等使命。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平台模式将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进行融合,设立基础研究的“高地”,聚焦“从0到1”的创新策源能力,为科学家提供自由发展和思想碰撞的氛围与环境,软硬件合力支持,努力助力科研人员实现前瞻性、引领性研究。学校大力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基础科学等若干重要基础领域开展前瞻布局;全面对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材料、合成生物、变革性分子等科技前沿方向,积极参与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此外,在自然科学、海洋、生命领域已建有相对成熟的基础研究机构,全面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

校企协同,深度合作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高校因其深厚的研究基础,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动力源”和主战场。高校也是核心技术攻关“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融通政产学研用的核心力量。在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背景下,高校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进一步凸显创新贡献,精准施策,聚焦技术,发挥高校与企业的互补作用,形成技术攻关合力。

学校通过与企业、地方、社会有效联动,设立支持计划,培育及吸引一批创新思维活跃的优秀青年人才及团队,在海洋、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开展前沿交叉研究,推进科研人员全面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促进校企强强联合,为技术联合攻关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全面服务企业科研需求,与国家、行业龙头企业设立联合基金或平台建设基金,如与华为集团设立的“X-plore”前沿探索基金、上海航天先进技术联合研究基金、商用飞机系统工程联合研究基金、海洋装备前瞻创新联合基金、未来能源计划联合基金、先进制造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技术攻关,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动,促进协同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从科学到工程、从产品到产业、从教学到研发的“全链条”科研模式,在国家战略迫切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开展前瞻布局,高度集成,逐步建立健全多级多元的发展机制,加快目标导向研究的重大突破。学校对接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建设需求,全面推进“大海洋”专项行动计划,系统性谋划海洋科研创新基地和平台,推进交叉研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海洋工程技术与海洋科学交融发展的新格局。学校与海洋领域相关企业、院所联合设立“深蓝计划”基金,重点支持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以及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技术装备研发等。学校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合作建设海洋学院,与中国船舶集团联合建立海洋装备前瞻技术研究院,建成“深海重载作业装备”集成攻关大平台,并全力推进“深远海全天候驻留浮式研究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长兴岛海洋装备研究基地落地,加快形成领域不断扩展、技术迅速提升、运行高效有序、管理科学规范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在服务海洋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面,学校与三亚市共建崖州湾深海科技公共平台及研究院,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政府共建海洋智能装备演进中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区域建设发展。

多措并举,创新科技评价多元化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是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既要以“四个面向”为指引、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又要符合高校特点和被评价内容的客观规律。高校应当构建健康良好的科研生态体系,强化价值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健全科学分类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秉持“分类发展、多元评价”的人才发展理念,学校不断完善人才队伍职业发展体系及研究生培养体系。组织教学科研并重、教学、科研、实验、工程等17个系列的职称评审,已形成“1+4+17”的体系。在科研系列中,除常规的科研职务聘任系列外,还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了成果转化与推广系列和农业推广系列等。对学术型及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实施代表作制度;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其科技奖励、行业标准、发明专利授权与应用等都可作为创新性成果的评价指标。

结合战略规划、目标管理、政策调整、资源分配等,学校改变“一刀切”量化的评价尺度,建立更加灵活的多把尺子,达到约束和激励目标,推动培育重大成果。以院系分类中长期评估为抓手,针对不同研究类型和学科特点,加强对创新能力和发展的评估与引导,期望通过长期积累,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成果,遴选部分从事原创性研究或重大攻关的教师少考核甚至免考核;引导院系探索和建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有效措施,科学评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合作者的实际贡献。学校从2020年度在教学科研并重、科研等系列启动代表性成果评价试点。对于学术研究类成果,重点考察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对于应用实践类成果,重点考察对接国家需求和产业影响力。

学校通过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信任原则,制定出台《关于落实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工作的通知》,简化审批程序与报销手续,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通过设立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和“交大2030”计划C类项目,全面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探索型研究。积极推进区校共建“环交大闵行基础教育生态区”,设立上海交通大学基础教育发展基金,加强基础教育,全方位提升青年学者资源支持和人文关怀。

深化改革,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范式

高校是创新的策源地,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地,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促进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上海交大期间,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提出要求。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要求上海交大通过两年试点,形成成熟定型、可复制推广的成果转化路径和模式。作为试点高校,学校在制度文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等各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系,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探索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完善制度保障方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顶层设计试点工作“路线图”,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特邀代表,分管副校长担任组长,领导统筹全校技术转移工作,出台了涵盖组织、管理、激励、服务、保障的《新时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意见》,构建完善成果转化“1+5+20”制度文件体系(1个意见、5个办法、20个细则),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出更明确、更简化的操作措施。

学校出台了《技术转移专项研究生人才培养实施细则》,增设金融硕士(技术转移)专业非全日制学位。汇聚并培育一大批以“专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为特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队伍和转化载体,服务队伍与专业团队有效对接,融为一体,形成“载体功能明确”的转移转化的协同创新气象,体现科技成果转化1+1>2的效力。

学校首创了完成人实施方式支持教师创业路径,即将职务科技成果向教师转让,教师取得全部知识产权权利后,自主创办企业,具有吸引风险投资和降低国有资产管理风险的优势。一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财务处理方式,采用转化过程中财务记账方式,引入成本核算、专家评估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避免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成本高、评估周期长等劣势,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启动前记账、销账难问题。二是建立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机制,教师在完成人实施过程中,不仅允许在成果转化前将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创业教师,而且紧密结合完成人实施的过程,将科技成果70%所有权份额赋予完成人。三是用分期债权方式确保国有资产的价值,对于教师因开展完成人实施活动利用学校科技成果投资的标的成果,学校用债权替代学校参股方案,允许教师按照付款计划,解决国资管理价值贬损的疑虑。截至2022年9月,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实施项目新增45个,初步实现了教师新增创业项目的阳光化。同时,学校加强职务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国资、财务管理,持续优化科技成果登记、评估、公示、备案、产权确认等活动,着力减轻师生员工负担,提高转化效率,优化国资管理流程。

系统化的改革举措逐步消除了成果转化的诸多“细绳子”,收到了明显成效。2021年,学校直接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数达到148项、合同金额为9.94亿元,比改革前增长近3倍。环交大周边的“大零号湾”南部上海科创策源区域,核心区现有600多家企业,其中交大师生校友创业、技术合作等约550家企业,融资过千万元的42家、过亿元的28家、过10亿元的3家。10多家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积极筹备IPO,教师创业企业快速成长,当期市场估值近200亿元,一批教师科创企业茁壮成长,崭露头角。

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攻关水平的增强、体制机制的优化以及成果转化的改革都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创新型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学校将继续勇担使命,奋楫创新,实施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曾小勤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许妍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学术发展与国际合作办公室主任,郦音悦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学术发展与国际合作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