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西凌云:“教育+”模式助力振兴乡村

发布时间:2022-12-28 作者:周仕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广西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地处大石山区深处。过去由于环境原因,村民生活艰苦,教育非常落后,直至恢复高考30年后的2007年,村里才“破天荒”地走出第一个大学生。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联系帮扶下,浩坤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穷山窝”终于飞出成群“金凤凰”,全村至今已走出70多名大学生。他们走出大山,走进高等学府,又不断走向祖国的广阔大地,在各个岗位上为社会发展和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浩坤村的发展让人惊叹、让人欣慰,过去的穷山村已蝶变成今日的“新桃源”,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在广西,像浩坤村这样“逆袭”的村寨还有很多。

近年来,凌云县驻村工作队聚焦教育扶智,点亮学子梦想、改变家长观念、激发教师活力,走出了一条以教育振兴乡村的“新路子”,在2022年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三方评估中,凌云县群众评价满意度排在全区第一。

“第一书记进校园”点亮乡村学子的心灯

“引领学生知乡情、行正道、扬新风。”凌云县民族初级中学安稳办主任邓世文说:“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有助于引导青少年一代从小立志强本领,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作为教师,要立足本职,把红色文化根植于心,更好地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鼓舞精神,砥砺奋进。”

这是凌云县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的一个缩影。

2021年9月,以“立志强本领,振兴我家乡”为主题的凌云县“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在凌云县民族中学举行。活动中,75名学生与驻村第一书记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参加活动后,民族中学初三年级瑶族女孩邓月就萌发了向第一书记看齐的想法,回到家中,她忍不住跟父亲说:“第一书记太优秀了,我长大了要当第一书记!”“要当第一书记”一句简单的话语,却如一粒渴望向上生长的种子,落入孩子们的心灵沃土。

凌云县驻村工作队共有77名第一书记,其中有15名毕业于重点大学,6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学历高、能力强、有干劲,是全县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为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优势,凌云县创新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由县教育局牵头,邀请第一书记在全县60多所中小学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求学经历,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活动中磨炼意志、追求真知、开阔视野、受到教育、增长才干,为推动全县教育发展积极贡献第一书记智慧和力量。

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第一书记进校园”活动113场次,参与学生达11000人次。“第一书记进校园”以“红马甲”带领“红领巾”,创建了“立志强本领,振兴我家乡”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新模式。

“第一书记夜话”转变山区群众教育观念

山区群众常年奔波于生计,接触信息资源有限,导致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扶智从转变教育观念开始,“红马甲”们利用晚上群众空闲时间进屯入户,开展“第一书记夜话”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倾听他们的急难愁盼,畅聊村屯的发展路子,探讨孩子的学习教育,在深入交谈交流中努力让群众明白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

针对在活动中发现的少数民族村屯群众眼界不宽、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驻村工作队组织家长和孩子们到广西民族大学开展“亲子携手起航 共圆成长梦想”游学活动。

“南宁比我想象中还要大还要美,我以后还想来,我想好好读书,将来要考广西民族大学。”沙里瑶族乡弄谷村瑶族女童韦美双这样告诉家长。

韦美双的父亲韦永堂表示:“这次第一书记带我们来南宁,我希望韦美双以后能够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2022年10月,陇槐村“第一书记夜话”活动邀请中国广核集团的凌云籍员工陆富安,为父老乡亲讲述当年在第一书记引导下就读中国广核集团在凌云县创办的“少数民族白鹭班”,从大山走进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广核集团工作,成为中国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机组技术员的励志故事。

目前,全县共开展“第一书记夜话”活动384场次,参与群众5600人次,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80项,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的心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读书无用”的守旧观念,营造崇文重教的氛围。

携手“大学生支教行”激活乡村教师队伍一池春水

2022年7月,圆满完成支教任务的4名百色学院第二批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队员挥泪告别受援学校的师生们,载着师生们不舍的歌声返回百色学院。

在凌云县伶站瑶族乡浩坤村弄新小学,孩子们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音乐课,校长韦华义说,今年百色学院廖霄萍、程逦两位大学生支教队员的到来,为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校园里充满了歌声和欢笑声,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针对凌云县乡村缺乏体育、美术、音乐等科目教师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联系百色学院专门派出体育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毕业生组成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队,改进受援学校的教育教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乡村学校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驻村以来,凌云县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高校资源,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百色学院、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等高校和慈善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为凌云县乡村中小学引入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专业的优秀年轻支教老师,大大缓解了乡村中小学师资压力。

在下甲镇彩架村中心小学,支教老师利用彩架村原有的红八军红色资源优势,发挥专业特长,把红色文化基因融入音乐与舞蹈的教学,带领学生传唱红色歌谣、编排红色舞蹈,加强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进一步引导学生传承红色文化。

近年来,凌云县共引进大学生支教教师109人,涵盖8个学科,支教服务队充实了乡村教师队伍力量,促进了乡村教育学科均衡发展,为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生动案例。(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周仕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