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过度学习不可取,有张有弛才是生命的常态

发布时间:2023-02-09 作者:盖笑松 王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有些家长和教师倾向于一味地给孩子们的学习加码。经常有家长说:“这孩子不是笨,他还有劲儿,再使使劲儿的话还能往前提。”这是十分荒谬的逻辑。如果此逻辑成立,那么孩子完全可以对家长们说:“你们下班了还有劲儿,再使使劲儿每天加几个班,还能为家里赚回更多的钱。”同理也可以对老师们说:“你们读书和教研再使使劲儿,还能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满负荷运转状态”只能是人类在重大利害时刻偶尔为之的应激状态,根本不可持续。有张有弛才是生命的常态。

过度学习得不偿失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之后,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整体上发生了积极变化,学校布置作业量和校外培训班数量都有了显著下降。然而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双减”改革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困难和挑战。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与“减负”之间的矛盾,仍呼唤着继续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很多学校的课后服务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并没有做到国家要求的“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此外,一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观念中,仍把提前学习和过度学习作为制胜法宝,这导致了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尤其是视力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社会性发育不良、抑郁症和自我伤害问题)、厌学问题。

为了说明过度学习的危害,笔者特意调取了一项大型研究项目数据库中某省会城市所有小学的26630名六年级学生的调研数据。为了提升数据的同质性,剔除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包括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过高或过低的学生(上下各删除了5%)。最终,制作了下面四个统计图来说明过度学习对学业成绩的消极影响。


图1:作业负担对学业成绩的消极影响

1的结果会让人非常惊讶,它表明那些能够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作业而回家之后几乎没有作业时间的小学生成绩最高,在家作业时间越长的学生则成绩越差。这也意味着越是教学水平低的学校,越可能为学生布置更多的作业。过多的作业任务是学校低效能的表现。

图2:睡眠时数与学业成绩的正向关联

2结果表明,优质睡眠是良好学习结果的必要保障。在小学六年级,9—10小时睡眠组的学生成绩最高,随着睡眠小时数的减少,学业成绩也随之下降。根据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睡眠时长应达到9—10小时。图2数据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睡眠令”有着充足的科学依据。

图3:课外班数量无助于学业成绩提升 (数据采自“双减”政策发布之前)

3结果表明,大量参加学科类课外学习班无助于学业成绩的提升。每周1至4个课后班的学生与不参加课后班的学生成绩几乎无差异,而每周5个以上课后班的学生则成绩显著更低。

图4:可自由支配时间有利于学业成绩提高

4结果表明,学生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具有重要价值。可自由支配时间越多,学业成绩越好。相反,如果课余时间被老师压满了作业,或者被家长报满了课后班,那么只能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缺乏主动发展的空间。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被视为一种“机会成本”,一旦过度地被学习所挤占,就丧失了其他多种可能的发展机会。

综合上面的四项分析结果,过多的作业和课后班,以及过少的睡眠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只会导致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

过度学习有害

过度学习的危害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过多的学习压力会扼杀学习兴趣。以饮食为例,几乎所有动物都本能性地会把食物当作正向的奖励。然而在父母或老人过度喂食的环境下,孩子容易对食物产生厌恶心态,曾有一个儿童说:“看见姥姥或妈妈端盘子过来,就想撒腿跑。”这完全是不恰当养育环境对动物觅食本能的破坏。同理,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都有着本能的求知欲,儿童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很乐意去翻开一本书,看一段英文动画片,与同伴比着去诵读几首诗歌,百度搜索一个令其不解的科普原理。然而在外部向其灌输过量知识的条件下,却会导致儿童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感、恐惧感和焦虑感。而这种消极学业情绪将会长久地破坏未来学业生涯中的学习动机。有多项调研结果发现,在不恰当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逐年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过度学习造成的恶果。

第二,被排得过满的时间表会破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育心理学家齐默尔曼Zimmerman)

皮特里希(Pintrich)、博克尔斯(Boekaerts)等人的观察,学生自发的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包括任务分析、期待形成、计划、自我控制、自我观察与监控、进度判断、自我奖赏等环节。这些环节上的习惯和能力,不是被教会的,而是在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中自发建构生成的。被动安排的学习任务、高负荷的学习时间表、大量的课后辅导班时间,足以破坏掉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形成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自我调节的学习技能,无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三,过度紧张的学习安排挤掉了身心健康和精神繁荣所需依赖的其他活动机会。过度学习挤占了学生本来可以用于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同伴互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的时光。而这些活动机会的充分性是健康体魄、品格优势、愉悦幸福的前提,也是学生三观提升、社会性发育、生涯意识成熟的必要条件。

过度学习的土壤和可能的解决之道

过度学习现象的泛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宏观背景方面的原因是名次大战中的剧场观众效应:既然前排站起来了,后排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见;既然你留1小时作业,我就留2小时作业;既然你学习到21点,我就学习到22点;既然你参加500元补课班,我就参加800元补课班……这种自发的恶性竞争背后是一种十分荒谬的逻辑:全班40人都想挤进前20名,全年级200人都想挤进前100名,全市6万人都想挤进前3万名。而这在数学里是那个不可能实现的结果。剧场效应也带来了一种十分荒谬的恶果:所有竞争参与者都付出了更多的成本、获得了更痛苦的体验,但却未能获得更多的整体利益。微观现实方面的原因是部分学校教师的教学效率和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企图通过过度学习去弥补。

改善过度学习、提前学习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针对剧场效应问题,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更严格地落实教育部办公厅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尤其是其中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划片入学”,“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招生”等要求;更严格地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从而降低家长因升学考试、招生制度、择校等原因而产生的竞争焦虑。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发挥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的手段,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就像地域经济发展评价要鼓励追求绿色GDP(在更少环境破坏的成本代价基础上追求更高的GDP)一样,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要追求学业压力与成绩产出的比值(在低学业负担基础上追求高学业成绩)。这方面,长春市基础教育质量评价项目中每年发布的“学业压力与成绩产出比值”发挥了良好的办学导向作用,可供各地参考。

针对家长观念问题,需要学校组织家长培训会议,校长应明确地宣布学生有权拒绝完成超时作业,教师明确地保证校内教学质量足以达到教学目标,专家向家长解读过度学习和提前学习等做法的害处。让家长成为学生的减压者,而不是加码人。

针对教师教学效率问题,一是需要不断改进学科教研质量,让课堂有更高程度的结构化: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子任务要求明确,任务难度梯级拆分合理,教学支架形式丰富且供应及时,教学反馈及时且信息含量充分;二是需要积极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探索“双减”背景下各学科的自选作业和分层作业方案;三是要建立学生作业时间和睡眠时间的追踪调研机制,动态掌握学生学习负担数据,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作出调整改善。

针对学生学习效率问题,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和发现班级中那些善于调整自己学习过程的样板,鼓励其分享自我调节学习的经验,让自我调节学习的意识、策略、做法成为同学们的追求,而不是把被动跟随教师节奏的人和过度投入型的疲劳战术使用者奉为模范;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钻研、观察和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例如要习惯于自我考试策略,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学习到某个知识、定理、公式的时候,要先努力质疑:“它真的对吗?它为什么是对的?如何反驳或证实它?”要善于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帮助孩子高效地、有的放矢地练习;也可借助学习小组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学业求助技能;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创造性地选用最合适的图式来表达眼前的学习材料;阅读原理或看例题的时候,停下来自己头脑里不出声地说一说:“这是什么意思?与什么有关?这意味着什么?可推导出什么?”同一种类的习题,不要都放在一起集中完成。要把它们分散到每天去完成一点点,以免快速熟练后又快速遗忘。对于几种不同知识点的练习题,可以故意混合到一起来完成,能让自己解题时更有灵活性,更少刻板习惯;要善于组织总结,试着把很多页学习材料总结到一页提纲上,方便回忆……总之,教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促进其自主学习,发展其学习策略,增强其学习能力,提升其学习效率,而不是一味地鼓励增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毕竟,学习不是生活的全部。童年岁月里在学习领域以外欠下的耕耘,例如运动锻炼和兴趣爱好培养、情商和社会性发展、生涯体验和价值观碰撞等,都需要在成年后用加倍的痛苦去偿还。

学习莫用十分力,留得几分行天地。

本文是“国家科技创新2030(2021ZD0200500)”的资助成果

(盖笑松、王影 作者盖笑松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作者王影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3年第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