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专项计划实施成效及发展方向建议

发布时间:2023-07-20 作者:李涓 曹良志 王秋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我国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接受高等教育是贫困学子提高就业能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提高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进入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国家从2012年开始设置面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和地方专项招生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通过政策倾斜给予贫困学生更多进入重点高校深造的机会。截至2022年,已有95万余名学生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且大部分学生进入了层次更高的高校就读。专项计划的实施补偿了因经济落后而导致的教育水平低下地区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为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的重要尝试。

5月22日,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的高三学生将写有梦想的纸飞机抛向空中。通讯员 李海涛

专项计划实施现状

录取生源类型。国家专项招生计划面向832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而地方专项招生计划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面向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具体实施区域由各省自行确定,一般参照国家专项区域划定。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专项计划整体上提高了贫困地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大学的比例,但是分类来看,国家专项录取学生在实施县内呈现出与教育资源水平正相关的特点。地方专项招生计划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学生学业表现和家庭背景关联度低,生源分布分散,更体现了专项计划对于弱势学生入学机会倾斜的教育补偿目的。

选拔及录取模式。国家专项招生计划和地方专项招生计划是政府主导的面向贫困地区的倾斜政策,从2012年实施伊始即采用设置分省计划的方案进行招生。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脱身于自主招生,更偏重于通过校测选拔贫困生中优秀的学生。计划实施之初,各高校在足额录取的同时,从人才选拔的角度尽可能选择更加优秀、潜力更大的学生。因此,选拔包括资格初筛、初试和复试(包括笔试、面试、体能测试)等多个环节。根据选拔测试的综合成绩,学生可以享受不同分值的录取优惠。这种选拔模式更多体现了学校在本科生选拔上的自主权。但是,考虑到选拔成本、计划完成度和培养定位等问题,从201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高校放弃了校测,选择编制分省计划的模式进行高校专项招生。2023年,仅有几所高校继续采用校测进行选拔,高校专项招生模式已和国家专项趋同。

专项计划投放情况。国家专项招生计划学校为中央部门下属重点高校,计划数由教育部直接下发;高校专项招生计划学校在国家专项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部省合建高校,计划数不少于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的2%;地方专项招生计划一般由省属重点高校承担,招生计划原则上不少于本科一批招生规模的3%。专项计划共计招生人数从最初的每年1万人,逐步增加到2022年的13.1万人,其中国家专项招生6.3万人,地方专项招生已逾4万人,这对于提高农村贫困学生重点大学升学率意义重大。国家专项招生计划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由实施高校结合生源情况,自主设置分省名额。从总体上看,贫困人口基数大的省份获得的专项计划数更大。但是考虑到生源质量和后期培养问题,高校在制定专项分省计划时也表现出与总计划分省比例的一致性[1]。地方专项计划根据各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能力,体量不一。

高校在专项计划专业投放上各不相同。大多数高校的专项计划投放专业与本科一批保持均衡;部分高校考虑到专项计划学生特点,农林相关类专业计划投放比例较高,比如中国人民大学80个高校专项计划中,有20个计划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另有部分高校倾向在专项计划中主要投放冷门专业。这样既有利于高校的整体招生协调,又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

专项计划实施成效

改变了贫困地区人群对教育的观念。地方专项招生计划和高校专项招生计划面向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均是在各省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由于受教育层次低,更倾向于选择风险高、层次低的工作,但是当周围孩子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的案例越多,弱势群体越可能倾向于选择同样的道路帮助家庭谋生致富。专项计划实施范围广,对象大多是贫困人口,他们的教育观念改变是让家庭脱离贫困、促进当地文化进步的基础。专项计划的实施,引导贫困地区的居民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和成长成才方面产生更高层次的追求,这种认识的进步是教育、经济发展的基石,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保证农村社群良性运转的根基。

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了解乡村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通过“三下乡”、对口支援等活动,从教育、科技、管理等各个层面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计划的实施,是高校落实国家教育扶贫、直接面向贫困家庭的重要举措,为国家把近百万贫困学子培养成才。有研究显示,专项计划学生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比例更高,而且去农村地区就业和创业的倾向更明显[2][3],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4]。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又带动了当地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最终达到农村地区社会螺旋向上发展的成效。同时,专项计划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拥有了技术和认识,回乡创业偏重技术含量高、文化层次高、现代化程度高的产业,优化了农村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畅通了贫困个体通过受教育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渠道。专项计划作为教育补偿政策,帮助更多贫困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让个人价值实现的通道更加通畅,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虽然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后的表现和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5][6],但是,因为专项计划实施主体为重点高校,具有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自觉和能力,所以从计划开始之初就积极干预,通过经济补助、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多个方面举措[7],让近百万贫困学生稳妥地成才。甚至有高校设置专款,调动全校力量成立专班,协助专项计划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更好地发展和成长。这些由专项计划招生而进入大学的学生超过半数已经步入职场,去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反哺家庭,服务社会。

为高校服务教育公平探索了一条可行之道。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方式一直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分省计划录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确保了选拔程序的公平公正。但是在我国现在的教育生态下,同一个省份的考生在一个赛道竞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依旧会产生广义上的不公平。为了补偿弱势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部指导重点高校在招生计划设置上进行分类,把原先按照省切割的计划再细分为针对不同弱势群体的计划,民族班、贫困专项均为此类。民族、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均是目前计划分配考虑的因素,由此实现政策设置之初对于弱势群体进行倾斜的目标。由于高校在招生计划公布之时就已经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考生在不同赛道进行竞争,高校执行意愿强,政策落地和操作流程都执行平稳,高校反响良好。

提高了高校生源多样性,保障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专项计划的实施,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显著提升。虽然大多数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总量仍然比城镇学生少,但是较计划实施前增量明显。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不同,价值观念及行为习惯差异明显,对于世界的认知各有局限。通过大学共同生活和学习的经历,让不同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学生充分碰撞和交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挥了积极作用。正确的“三观”既可以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眼界格局、培养综合素养,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基础。

今后应进一步优化招生对象及选拔模式

经过专项计划这10年的探索,不管是社会反响、育人成效,还是贫困学生个人发展,均达到了预期效果。如今,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是经济困难的家庭依然存在,弱势群体的学生仍旧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专项计划还应该继续坚持实施。

现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如何在未来的教育实施过程中,继续发挥专项计划的教育补偿作用,更好更准地帮助弱势群体,用教育的公平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考虑到近10年不同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程度的变化,我们建议进一步优化专项计划的面向对象以及相匹配的选拔模式,保证计划精准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此外,从基层教育部门到计划实施高校,仍需进一步加大专项计划的宣传,不断完善公开公示机制,让群众对教育充满信心,让教育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选。

参考文献:

[1]曹妍,张瑞娟,候玉娜.补偿还是选拔?国家专项计划补偿机会在地区间分配的精准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08).

[2]权小娟,边燕杰.城乡大学生在校表现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7(03).

[3]肖璐,范明.社会资本的城乡差异及其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2015(02).

[4]罗雪萍,李亚杰.基于复合PSM模型的国家专项计划对地区经济的影响研究[J/OL].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023-05-2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189.n.20230318.

1244.002.html.

[5]文雯,连志鑫,杨帆.招生倾斜政策下的弱势学生群体:入学机会和教育公平——基于某重点大学入学数据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02).

[6]王曦,王辉,刘鹤.用政策关怀打开教育资源分配中弱势群体的上升通道——基于吉林大学国家专项计划录取情况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7(20).

[7]王严淞,马莉萍.“双一流大学招生倾斜政策下弱势学生发展的追踪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21(01).

(作者李涓系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管,曹良志系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秋旺系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6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