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博物馆中的“乡愁”与“乡风”

发布时间:2023-08-30 作者:尹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水烟锅、电石灯、鼻烟壶、毡靴、褡裢……近日,西北师范大学“跟着总书记足迹,学思践悟新思想”民勤实践团在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高晓英的带领下,来到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走近农耕文化,感悟乡村振兴力量,探索以民勤县及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为代表的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

“生活用品馆充分展示了农耕时代各族人民朴实无华的精神风貌,这些曾经不起眼的,被忽视、遗弃,甚至被淡忘的物件,犹如散落在民间的一粒粒‘珠宝’,装饰着质朴的民勤乡村。”实践团成员、2021级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赵新颖第一次看到这些“老物件”激动不已。

2.jpg

实践团成员参观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民勤实践团供图

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位于民勤县三雷镇新陶村,距离县城约3.5公里,占地面积64.82亩,共有藏品5500余件,是目前甘肃省内建设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民俗公益景区。目前,该景区主要建有生活用品馆、农耕场景馆、陶瓷器皿馆等10个主题展馆,大队部、合作医疗站、家谱陈列室、电影队等17个单项陈列展室,配套建设乡村民宿院落、非遗体验区等基础服务设施。

一件件古旧的生活用具,一幅幅发黄的黑白照片,一张张旧式的桌椅……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室内展馆、室外体验区、生活场景馆、特色党史馆和实景展示区实地观摩,详细了解每一件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老馆长王雄德年近古稀,两鬓斑白、皮肤黝黑,眼神中透露着坚毅。作为博物馆的创立者,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民勤是农耕文化的一片净土,这些文化在这片土地赓续,但是一些看似普通的优秀文化会在不经意的生活中不经意地消失,我们需要传承与发扬。”

在王雄德看来,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留住老一辈的乡村记忆,更是要教育年轻一代带着老一辈的传承和新时代的责任,砥砺前行。同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真正使乡村记忆博物馆深入人心,成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4.jpg

实践团成员了解农耕文化。民勤实践团供图

其间,实践团成员还在周边乡村发放了200多份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了解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渠道、对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满意程度,对民勤乡村记忆博物中存在问题的建议以及游客对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功能和意义的了解等。同时,实践团成员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相关论述展开宣讲活动,用青年人的角度和青年人的语言把乡村的峥嵘过往讲出来,把乡土的厚重情怀说出来,真正使思政课发挥其实践效力,让更多人接受乡土情怀的熏陶。

“从乡村过去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会到曾经艰苦而又充满趣味的生活。回首看,民勤乡村百年历程苦难辉煌,抬眼望,建设美好乡村逐渐变为现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留住的记忆也将指明青年人未来前进的方向,让乡村更美好。”高晓英表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