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材建设笔谈⑩ | 智慧教材的建设理路

发布时间:2023-09-22 作者:张家军 来源:课程教材研究所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图片

张家军 西南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智能技术在教材领域的应用,智慧教材应运而生。智慧教材具有超越时空环境、匹配学生个性化学习、超强“人-资源-环境”交互、智能个性化诊断、资源智能推送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智慧教材优势,促进学生发展,在智慧教材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立足育人本质,建立智慧教材标准

智慧教材虽是一种新型教材形态,但仍需立足育人本质,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这就要求智慧教材建设建立相关的标准。一方面,智慧教材需要建立国家课程标准下的“智慧课程标准”,为其编写提供依据。智慧教材标准必须立足育人本质,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为旨趣。另一方面,建立相应技术标准。尽管智慧教材是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但不应使其被智能技术所主导。应根据实际需求决定技术的准入,适度、适时地使用智能技术。需以智能技术使用为依据,建立合适的智慧教材技术标准,加快智慧教材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遵循三大规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智慧教材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打造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层。其一,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借助智能技术,智慧教材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其提供个性化知识内容和资源,并对其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诊断,推送相应的学习资源。其二,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满足学科发展需求。智慧教材可根据学科特点,建立差异化的学科教材,将学科特有的概念、范畴和体系清晰地展示在教材中,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教材内容,呈现不同学科教材的特色。其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满足社会需求。智慧教材的建构应与一定社会时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相匹配,着眼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定位,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智慧时代的社会。

三、凸显知识体系,创新教材编排设计

为避免知识碎片化,在确保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应创新教材的编排方式,保证教材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其一,在教材内容上采取主题模块式的编排方式。主题模块式的编排以知识聚合图谱的方式呈现,每一个知识聚合图谱包含一个主题知识及与该主题相关的延伸知识,各知识聚合图谱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可自由组合,进而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编排过程中,采用从部分到整体再到部分的编排方式,形成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其二,在教材知识类型上采取生活情境式的编排方式。智慧化教材可为学生提供运用、实践知识的场所和环境。采用生活情境式的知识类型编排方式,可让学生感受、接触到具体情境中知识的生产过程,增加学生的体验,进而通过经验的积累与提升获得能力的发展与完善。

四、依托技术支撑,营造适宜学习环境

智慧教材可依托智能技术,从体感环境、具身环境和泛在环境三个方面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首先,打造体感环境层。通过借助不同的技术延伸人体不同的器官知觉,使学生在多维构造的技术世界中自主选择增强或放大某一知觉体系,从而提升学习过程中的感官体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其次,打造具身环境层。具身环境层是将技术具身于人的自然身体,人的自然身体也具身于技术。学生以技术身体参与到知识生产与建构的过程中,直接让学生的身体与技术环境高度融合,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技术支撑。最后,打造泛在环境层。在智慧教材中,泛在化的技术可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学习需求,为人与技术、资源之间的多向建构与互动提供支撑,为学习主体的跟踪与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它能够使智能技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受不到智能技术的存在,始终专注于学习过程本身,实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文章来源于课程教材研究所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