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周健 山东济宁邹城市郭里中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是培育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乡村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不仅能够拓展他们的认知视阈,同时也能使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与熏陶下,乡村青少年能够通过教材自觉学习并积极践行新思想、新理念,厚植爱国情怀,矢定报国之志,这不仅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同时也使乡村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发、别具特色的时代新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有利于拓展乡村青少年的认知视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全面阐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事理逻辑,深入剖析了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其融入教材,能够帮助乡村青少年在新时代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促进他们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把小我融入大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今网络时代,社会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负面的价值观念冲击着乡村青少年的价值观。通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能让乡村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正确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导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主题教育、文化环境创设等一系列活动,帮助乡村青少年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打破由于地域等因素导致的认知局限性的基础上促进其认知的丰富和发展,同时也能使他们对多元文化产生明确的价值判断,坚守主流文化的正确价值导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对乡村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
青少年期是思想情感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的所学所思关系到终身的理想信念的建构及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把握好乡村青少年思想情感形成的关键期,培育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青少年,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引领与行动指南。
通过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有力地树立乡村学生的文化自信,厚植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红色文化研学游、中国精神进校园等特色活动,激发乡村青少年对家乡、对祖国、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通过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的浸染,引导乡村青少年产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美好情感,使其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笃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求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对乡村青少年的行为实践发挥着关键的领航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度契合乡村青少年的内在价值需求,在深化其思想认知、升华其思想境界的同时,也要注重劳其筋骨,锻其心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陶炼其不畏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引导其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学校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激发乡村青少年奉献社会、热爱祖国的实际行动。如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和濡染之下,全国各地的乡村青少年将发奋图强,刻苦求进,以力争报国的心态伫立于时代浪潮之上。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