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13 作者:李怡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中国“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提出10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非洲国家积极支持,踊跃参与,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最积极的方向之一。截至2023年6月,53个同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中,已有52国以及非洲联盟委员会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

非洲大陆拥有数量庞大的青年人口,青年成长关乎非洲未来,青年成才关系中非友好。中国高度重视为非培养青年人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推动下,大力推进对非教育与人力资源合作,支持非洲优秀青年来华学习,支持非洲青年学成回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提出“能力建设工程”,每年举办“非洲留学生就业直通车”活动,帮助非洲留学生与中国企业对接,支持非洲留学生回国后在中资企业就业。

近年来,来华学习土木工程、计算机、经贸等热门实用专业的非洲留学生快速增多,他们能够熟练使用中文,了解中国国情,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毕业后如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对于解决自身发展问题、提升来华留学获得感、带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现状调查

通过对毕业于2020年-2022年3年间来自加纳、赞比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刚果(金)、科特迪瓦等30个非洲国家的63名非洲来华留学生及部分在非中资企业进行调研,深入了解毕业生的毕业计划、就业倾向、深造打算、留华意愿、回国意愿等信息,并在毕业季之后的每6个月对毕业生进行追踪回访,更新当下职业发展现状,记录新情况、新变化,形成职业发展轨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职业发展现状。

毕业去向落实率高,留华深造热度上升。受访非洲毕业生毕业去向整体呈现就业(32人,占比50.8%)、深造(22人,占比34.9%)和未就业(9人,占比14.3%)三大方向。其中,“就业”又可分为回国就业(23人,占比71.9%)、回国创业(1人,占比3.1%)、留华就业(5人,占比15.6%)和第三国就业(3人,占比9.4%)四种情况。选择“深造”的毕业生当中,有超过七成(72.3%)选择留在中国继续深造,本科生继续在华读研比例为75%,硕士生继续在华读博比例为25%。“未就业”毕业生均已离校回国,其中近八成(77.8%)正通过兼职或实习积极寻求就业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意愿较强。将就业、深造合并统计,则本研究中受访非洲来华留学生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5.7%。

实现就业是多数学生毕业后的首要目标,非洲来华留学生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本次调研也反映出非洲来华留学生拥有较强烈的在华继续深造意愿,从侧面反映出非洲青年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质量、社会文化生活体验、科技商业现代化氛围、安全稳定环境等抱有较高认可度,也显示出非洲青年对于进一步提升学业素养、提高学历层次有着较为清晰的认可与追求。

对华情感持续友好,入职中企意愿强烈。当被问及就业意愿时,18人(28.6%)首选在华就业,11人(17.5%)首选回国就业,1人选择第三国就业,在华就业、回国就业均可者11人(17.5%)。从意愿上看,非洲来华留学生对于在华就业整体上抱有较高期待,普遍提及的理由包括喜欢在中国的生活、工资高、方便、安全、能学到东西等。希望回国发展的受访者给出的原因包括思乡、希望与家人在一起、非洲发展快、有机会等。

值得注意的是,学成回国、实现本土就业的23人当中,12人入职当地中资企业,其中,华为凭借在非较高知名度,成为雇佣非洲留华毕业生最多的中国企业,本次调研中有来自肯尼亚、加纳、科特迪瓦、马里的4名毕业生分别加盟了所在国华为代表处,职业发展前景良好。对当地中资企业青睐的背后是非洲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对中国人、对中国发展经验与发展机遇的认可,体现的是非洲青年一代对华友好的态度。多名受访留学生表示,虽然受疫情等各种条件限制,没能实现留华就业的理想,回国后仍希望通过工作岗位延续与中国的联系,希望继续发挥通中文、懂中华文化的优势。

中文优势鲜明突出,持续赋能职业发展。岗位与技能匹配、岗位稳定,是就业质量的重要体现。梳理12名入职非洲当地中资企业毕业生的职业轨迹不难发现,中文能力在岗位获得、岗位职责、职场晋升等多环节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访谈发现,有中文背景的非洲毕业生更愿意主动接触当地中资企业,并毛遂自荐。企业倾向于将此类毕业生安置于外联、翻译、客户经理等职位上,尤其看重他们通晓当地多门语言,了解当地市场环境,能够大大提升中外员工交流、沟通效率。通过历时性考察,我们记录到多个在同一家中资企业供职较长时间、工作业绩良好、陆续升职的案例。

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利好机遇

中非合作带动本土人才需求旺盛。《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在非洲设立各类企业超过3500家,聘用非洲本土员工超80%。企业是中非合作深化发展的坚实力量,属地化人力资源是在非中资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然而,本土化用工面临中外员工语言沟通不畅、配合不高、项目进度受影响的突出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会中文的本土人才成为稀缺资源,在劳动力市场格外抢手。多位受访的在非中资企业管理人员也表示,企业非常渴望得到会中文的本土人才,不惜高薪求才。有中国留学经历的非洲毕业生不仅具备中文能力,还有专业背景、跨文化沟通能力等综合技能,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为他们回国、实现“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条件。

非洲来华留学生生源国与中企走进非洲目的国重叠。《2018年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显示,2018年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排名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尼日利亚、加纳、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南非、苏丹、卢旺达和摩洛哥。与此相契合,《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在非洲设立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南非、加纳、安哥拉、乌干达等国。由此可见,来华留学和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分别从教育和经济两条战线形成了高度配合关系,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留学生生源国和企业出海目标国的一致性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非洲青年回国就业提供了通道。

非洲青年留华热门专业向中国对非投资热门行业趋同。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是建筑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对非洲来华留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土木工程、建筑学等基建行业对口专业逐渐成为非洲青年在华学习的热门专业。以首都某高水平工科院校来华留学生数据为例,该校2020年度本科留学生二级学科中土木类、计算机类、建筑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占比之和达59.6%。非洲青年将在中国学到的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带回非洲,有助于中国标准和中国规范在非洲的落地实施,扭转当前中国在非工程承包公司多数施工项目均需遵循欧美标准的局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和受认可度。

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的现实挑战

优质岗位供给不足。当前在非中资企业属地化人力资源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以雇佣大量普通劳工的低端本土化用工模式为主,面向本土员工开放的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有限,岗位结构有待完善。调研发现,中资企业任用非洲来华留学生在人才配置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语言、外联岗位多,技术、管理岗位少;灵活、短期合同多,稳定、长期合同少;初级、边缘岗位多,高端、核心岗位少。薪资期望值过高、合同不稳定是部分毕业生放弃家门口中资企业工作机会的原因,而人才能力甄别困难、无法胜任中高端技术岗位也导致中资企业不倾向于招聘留华毕业生。另外,受疫情影响,企业海外开工不足,释放岗位数量有限且较分散,也在客观上影响了近3年非洲留华毕业生就业、升职与择业。

过多依赖语言技能,职业发展后劲不足。高质量就业不仅体现在能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能找到与学历层次、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近年来,在知名院校学习理工科专业,或在行业院校攻读行业优势学科的非洲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多。然而,调研发现,毕业生在当地中国企业谋得的职位多得益于其中文能力而非专业技能。例如,他们多从事翻译、外联、公关等与中文能力高度相关的工作,与他们在华学习的理科、工科专业关系不大。这种情形对留学生本人、海外中国企业和非洲当地均存在不利影响。对留学生来说,在华留学付出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所得不应仅仅是中文运用能力;对海外中国企业来说,熟悉中国文化和中国技术的非洲留华毕业生不能在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为企业贡献智慧和能力,不利于企业在海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非洲当地来说,当前多数国家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需要大量技能人才支撑发展需求,而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专业技术技能,实为人才的隐性流失。

技能供需存在错位。学生在校获得的知识、技能与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存在错位,是就业不匹配、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非洲来华留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难题。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优化结构,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大、就业前景广又存在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然而,非洲来华留学生培养尚未做到与中非共建“一带一路”相向而行、精准对接。调研发现,那些较快获得用人单位认可、较顺利获得职位的毕业生,往往在华留学期间有实习或兼职经历,抑或是学习能力强、掌握新知识快,能够通过企业的岗前培训快速掌握一线工作所需技能。但也有部分毕业生因专业、学业成长不足,专业水准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而无法获得职位。部分毕业生因缺乏实践应用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一线,导致无法顺利实现由学生到职场的身份转换。

促进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策略

提高站位,高度重视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获得良好就业前景是留学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世界主流留学目的地国均将获得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吸引留学生的重要手段。英国于2019年宣布恢复面向国际毕业生的两年工作签证(PSW)制度,允许国际学生在英留学毕业后留在英国两年,寻找当地的工作机会。美国于2021年7月推出《美国对国际教育的新承诺》,为国际学生的学习和合法工作实践提供便利。多项调查研究发现,工作与发展机会、学习中文的良好前景和提升就业竞争力亦是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因素。“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础和能力”是来华留学的目的所在。因此,为非洲大陆培养当地发展急需的各类本土专业技能人才,是来华留学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细化工作,切实促进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青年职业发展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特点,除了青年自身意愿以外,培养院校的教育与引导、帮助与服务也至关重要。一是强化高校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主动吸引企业参与留学生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关键作用和培训资源优势。例如,安排留学生进入在其生源国有在建项目的中国企业实习,尽早熟悉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布局、中外产能合作重点领域和中外合作机制,有助于将本土人才的培养工作前置,提早为企业锁定潜在人力资源。二是改进职业技能培训供给,建立来华留学生企业实践基地,深化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学以致用。留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近距离观察中国企业的形态,学习企业基本运行规律,获得与中国团队共事的宝贵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企业的文化与主流价值观,为其认同理解中国企业并明确未来入职方向奠定有益的认知基础。三是完善留华毕业生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给予有留学中国经历的非洲青年更为广阔的职场发展空间。企业应积极聘用“中文+”复合型本土人才,将此类人才的招聘、使用、晋升、薪酬等纳入企业人力资源属地化开发和管理体系,对于懂中文、能翻译、会技术、善外联、可管理本土劳务的中高级人才给予薪酬鼓励或更多晋升管理岗位的机会。

推进“中文+”,持续赋能非洲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强化中文技能在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中的既有优势,遵循“中文+”思路,更充分发挥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一是加大“中文+专业”资源供给,在来华留学全周期持续提供中文学习机会,着重加大工科汉语、计算机汉语、土木汉语等特色中文课程供给,解决好“用中文学专业”需求,让中文精通成为专业技能提升、学业进步的保障,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学业基础。二是建设“中文+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从来华经历和中国经验中得到启发,创新职业思维,拓展就业空间,尽早确立理想职业目标,并据此展开实习、兼职等实践活动,积累职业发展前期资源。三是提供“中文+求职”服务,将中文教学与求职指导有机结合,教会学生用中文求职的技能和程序性的方法,着力提高就业质量与岗位适配性。四是开发“中文+职场生存”类学习资源,以中资企业在海外使用的培训材料、技能手册、施工标准等中文资料为蓝本,开发相应学习产品,帮助非洲毕业生获得职场所必需的中文技能、专业技能和发展技能。

懂中文、具备专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非洲本土人才培养始终贯穿于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过程中。高校培养非洲来华留学生应确立“为中非命运共同体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维度,提高育人育才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优化“中文+”资源供给、改进职业发展促进工作,持续为非洲青年职业发展赋能,为非洲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人才,扩大中非合作空间,吸引更多非洲有志青年向往来华,进而知华、友华,助力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造福中非人民,为世界发展与合作树立典范。(作者 李怡系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学院讲师。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基于需求调查的来华留学生‘中文+就业’教育产品供给研究”[项目批准号:22YH57C]、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2年度《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工科学历来华留学生‘中文+工程力学’数字教学资源建”[项目批准号 :YHJC22YB131]、北京工业大学就业创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中国理解力视角下高校国际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CKC2022SZ003]阶段性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1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