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班级育人”60年:做“整个人的教育”

发布时间:2023-11-23 作者:李庾南 冯卫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我(李庾南)1939年生,今年84周岁。1957年,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高中毕业,直接走上三尺讲台,至今整整66个春秋,其中做了60年班主任(1957-2017年)。此后,做“年级班主任”至今,一学期轮流在各班任教一周,与该班班主任、学生一道开展班务活动。1978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创立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经过长期实践与探索,2014年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今年,以“‘班级育人’60年”摘得第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始终认为,“班级育人”不等于、不只是通过班务管理和狭义的班级德育活动来育人,而是将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放在“班级育人”范围内,是广义的“班级育人”。这就决定了“班级育人”是一种系统性和整体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整个人的教育”是一辈子的职业和事业

1994年11月满55周岁时,我提出申请,学校、教育局、人社局和市政府逐级审批,延迟退休。后来市政府特事特办,批准我终身从教。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尽管我已作出了一定的事业、成就和贡献,但更多、更大的事业、成就和贡献则是在而后将近30年的时光里所做成与作出的。每一个人的生命时光都是线性流逝、一去不返的,而我正因了这差不多30年的时光,大大拓展了事业和生命空间,也较好地丰盈了近十届、近千名学子学习与成长空间,与他们一起创造了较为出彩和精彩的生长可能、发展图景;有力助推了我一生系之、从未离开的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使之成为初中翘楚、江海名校。

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吸引优秀教育人才终身从教,应成为一种制度安排和工作机制,相信有更多教育同人和我一样,将终身耕耘在中小学教育这方希望的田野上。这也是孩子之幸,民众、社会之幸。

二、“班级育人”: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相融合

我一直认为,学科教学与班集体建设密不可分,抓学科教学必须首先抓好班集体建设。而长期以来,这两者往往处于分离和分立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育人与育分倒置。既要育分,更要育人;育分也应是在育人,并为了育人;育人是价值旨归,育分是途径、载体。长期以来,两者常本末倒置,应予以纠正。

班务与教学脱节。班务往往局限于班级日常事务、常规德育活动,与作为班级主要事务的教学“两张皮”,难以实现德育与智育融通,难以通过班级建设实现道德向导与学习引导的交互生成,难以充分发挥班集体应有的促学功能。

学科与学科割裂。“班级育人”团队是一个教育共同体,然而在不少班级,学科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有效的协作,彼此力量相互耗散,既不利于协同育人,也不利于学生心智结构完善和素养培育。

这些也导致班集体教育功能残缺、教育价值不健全,应担事务、应有活动缺位或不到位,“班级育人”内在结构的失衡,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60余年来,特别是中后期,我愈发自觉地致力于建构“班级—学科融合育人”整体格局,促进班级教育教学质态不断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砺能适岗期(1957—1977年)。初为人师时,迫切想把班带好,把学教好,站稳讲台。因此,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强大的精神激励促进学生,克服困难,争先夺旗。班级和学生各方面越来越好,自己则逐步崭露头角,不断夯实今后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基础。

坚定信念期(1978—1999年)。渐渐悟到“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自己”。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习和成长为出发点,聚合各种能动因素,帮助和促进他们自学、自律、自理、自立,学生愈益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班级各方面都领跑年级或全校。由此形成和日益巩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教师也要做班主任”等信念,并注意探索、总结使班务与教学互动共促的机制和经验。

创新升华期(2000—2011年)。我意识到,“班级就是小社会”,只有“弹好钢琴”,把班级生活的各种因素充分、有机地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应。一方面建构、践行与完善“属己学力观”,将之理解为学生自我获取、自我建构、自我超越的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观的总和,其中知识为基础,情感、态度为动力,思维能力和良好人格为核心,切实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力。另一方面将班级各有关方面凝聚起来,形成教育共同体,强化整体育人效应。

成型推广期(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重要问题,班级和学科育人对此都要作出有力呼应和积极回应,为此明确提出“自育·互惠·立范”的育人主张。

“自育”是学生以自我为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行为,主要有自我确立行为方向、内容和方式,自我开展行为反思、监督和调控,自我进行认知校正、要求提升、意志强化等。

“互惠”指在德育场域里,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它亦形诸学生智力活动与道德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还可以发生在师师、师长等组成的“育人共同体”中。

“立范”主要指教师为学生或与学生一道寻找、树立榜样;也指引导和驱动学生为自己确立道德或行为之“范(模子)”,进而“让自己站成一个‘大写的人’”。

其中,自育是基础,互惠是关键,立范是追求。就此,着力开展两方面工作。

一是逐步建构“治班课程”。包括家国情怀、理想教育、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准备、心理优化、班本文化、离队或入团、毕业离校、家校共建等方面内容。202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自育·自立”主题班会学程设计与实施》,整体设计与实施贯穿初中三年的“主题班会学程”,引领学生与学程偕行,立自育之志,做自立之人。

二是系统形成“治班工艺”。如在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时刻,促使其顿悟式成长的“工艺”;抓住契机,使个别积极事件由偶态向常态转化的“工艺”;在特殊情境中化解冲突,使事情朝着正面方向发展的“工艺”;有效调控学生消极个性,使其与群体相容共长的“工艺”;等等。

用课程统领班级事务,利于协调各种因素,避免无谓内耗,提高工作效能;用“工艺”提升带班经验,既使日常工作不在简单经验层面徘徊,也有利于摈弃“应景思维”,消解“盆景效应”。

在横向维度上,“做‘整个人的教育’”就是既教好书,也育好人。这指向于学生,但也(反)作用于教师个体及其所在的群体和团队。

一是努力成为“诗人工程师”。自“八五”时期以来,就学生学力发展、德行养成等问题,主持、完成九项省级以上课题,共同构建和发展“班级—学科融合育人”实践与理论体系。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迭代升级为“三学”新理念,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三学”兼具教学原则、范式等,也更具操作性和推广价值。有了教科研的加持,使自己不断超越感性经验,丰富了理性智慧,提升了教育站位。

二是倾情带动“共生合伙人”。这包括我与学科组内全体教师、我与班级内各科教师、我与家长、我与“李庾南实验总校”领衔的实验区和实验校等几对关系。以校外研学旅行为例,在学校、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我班学生“走”得最多也最好,这也得益于部分工作由班级家委会担纲,任课教师也积极参与、协助,既化解了客观存在的“两难”问题,也激活了家校、师长、师师同心共育的情智,使育人真正成为大家共同的事业。目前,实验区、实验校都以“三学”和“自育·互惠·立范”为共同行动纲领和育人总主张,整体呈现出偕行共进、共同发展的可喜生态。

人作为个体的力量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向内挖潜,与外联动,就有了无限的力量和无限的可能。如此,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整个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个人的教育”。

三、以“整个人”去陶育“完整人”,使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其本身也是一门“德育课程”。有人说我“首先把自己修成了一门优秀的德育课程”。我最重要的自修方式是“让自己长出精神来”,这精神是“身份可以普通,境界不能低下;一生勤勉奋斗,始终有所追求”。我也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长出精神来”,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最佳的引导法,我不时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成长史、奋斗史,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思考、哲理启迪。“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届届学生乃至每个个体都从中汲取了强大的进取动力。

我常想,60余年来自己所带班级学生之所以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强劲的优势,说到底也是因为有一股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精气神”充盈心间。这固然不是我一人之所能、一人之所为,但客观地讲,与我在他们所处初中这一特定时期为其播下“精神良种”有着内在的深刻关联。“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每每跟学生说起毛泽东的这句名言,很多学生也不时念叨它,这成了他们的成长格言、心灵之音。

良好的“精气神”往往无影无形,可也无所不在,有时还无往不胜,较短时期内在我所带班形成和集聚,班级生活形成一种积极而强大的“气场”。有了它,自学和自育变为一种自觉,议论和互惠成了一种习惯,引导和立范化作一种内需。有了它,不仅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踊跃表达,热情相助;而且在各种班务活动中,学生都能较好或很好地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如主动优选与分享学习资源——学材,建构与完善学习方式——学法,推动与优化学习进程——学程,原来发端于数学教学中的“三学”在这里同样有用武之地,同样能发挥育德育人的良好功效。这也应了赫尔巴特的话,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把“班级育人”60年最根本的经验、最主要的智慧归结为:引导学生长出精神来,引领学生奠基坚实的“人格长城”(陶行知语)。这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至关重要之所在。

长期以来,我班学生数学及各科成绩和学业素养都较大地优于其他平行班级,学生学习内驱力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各项绿色指标令人惊艳,他们面临挑战性学习任务、面对相对较大的学习负荷时,亦无厌倦之情,常有满满的“获得感”。我们早已实现“双减”,并接续不断创造“一个不少,个个合格,普遍优良,部分优异”的微观高质量教育体系。年级各班也被带动起来,整体上较大幅度领先于市区乃至全市各初中学校。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学生以英雄、模范人物为精神偶像和行为标杆,基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立己达人”品格追求、基于崇高理想与信念的“新时代好少年”成长自觉成为他们鲜明的精神底色和人格特质。我更多视学生所取得的高分数、优成绩为“额外奖赏”,是对学生自育、自立等优异人格精神的“奖赏”。

60余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努力做好“整个人的教育”,注重统筹教育教学,促进德智共生。在教书,也在育人;开展德育活动,也在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和学习素养。教学与德育一体两面,日益耦合,综合写就一部指向育人、管育合一、共生相成、完整协同的大教学论。

(李庾南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冯卫东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

《人民教育》2023年第20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