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倪闽景:科技类场馆是高质量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时间:2023-11-27 作者:倪闽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这里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让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二是从兴趣上升到志趣,未来愿意投身到科学研究的事业中,这为高质量科学教育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场馆、基地、营地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强化供需双方对接,明确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次数等要求,让参与方式变“短期”为“常态”,有利于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双向奔赴”。

一、科技类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五大行动

传统科技类场馆主要是基于科学、技术和社会,通过设置主题展区的方式传递科技知识,促进观众理解科技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科学技术高度融合、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发展正在带来颠覆性变革的今天,需要青少年理解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通过科技类场馆的参观和学习,形成对科技进化史和未来发展大趋势的整体把握,在快速变化的技术世界中保持理性、科学和人文精神。

(一)创新跨界

科技类场馆需要展示科技史、当代科技成就和展望未来科技,其展陈的内容往往通过跨界来实现创新,特别是通过科技、艺术、文化的融合,使观众能够形成多维度的参观体验,通过有限的科技内容展示,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科技类场馆也越来越注重互动性,在互动中参观者不仅要动手,更要动心。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技藏品特有的价值标准,通过典型藏品系列化展示,体现科技发展的脉络和思想价值。因为,每一项科学发现都是一次人类思想的解放,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进一步拓展了人类认知的疆域。

跨界还体现在科技类场馆与其他文博类场馆之间的有效联动上。实际上,文博类场馆中的每一项重要文物都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产物,没有科学技术就不会有文物的产生,没有科学技术也不会有文物高质量的保护和研究发现,每一项经典文物都可以做成一篇十分精彩的科普文章。文博类场馆与科技类场馆的深度结合和相互跨界,一定会迸发出充满想象力的临展、课程和活动,也是科学教育充满魅力的新领域。比如,上海科技馆会同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博物馆课程,就是在跨界创新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

另外,科技类场馆的展教人员可以跨界到中小学校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孩子的需要,开发贴近青少年的科学教育表演和展陈作品。科技类场馆的馆藏也要跨出科技类场馆大门,送到学校去展示,在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建立学校科技馆和博物馆,实现触手可及。

(二)协调整合

科技类场馆既是一个人与人连接的平台,也是一所大学校。对青少年来说,科技类场馆不像学校那样严肃、规范、有很强的约束力,因此孩子在场馆往往比较放松,更能体现天性,这也是学校正式教育与校外非正式教育之间的差别。

当前,越来越多的科技类场馆与学校开展馆校合作,一些场馆还建设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中心,孩子可以到科技类场馆上课,与标本、化石、矿石亲密接触,与机器人、科技装置自由互动。但是,从全国范围的学校来看,大多数学校缺少校外科技资源的支持。因此,科技类场馆不能只是发挥自己一个馆的力量,而应该承担起科普大平台的作用。科技类场馆可以建立校外科学教育课程平台,为中小学提供更多样的课程选择;还可以对校长和学校科技辅导员进行培训,邀请科技领域大咖举办沙龙和演讲,拓展中小学教师的科学视野,了解科技发展的历史与最新科技成就。

基于这一认识,上海科技馆推出了“科际穿越-科创校长空间站”,旨在让广大中小学与科技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建立连接,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走进科技单位,了解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真实的工作状态,也让更多有志于中小学科普的科技单位走近中小学生。

(三)绿色发展

一方面,科技类场馆本身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另一方面,科技类场馆应该在生态保护、绿色能源方面做好科普工作。上海科技馆与市生态环境局、上海社科院联合推出了“零碳小先锋”活动,发布了《中小学生绿色低碳行为导则》,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科技类场馆应该开发更多与绿色相关的项目。比如,科技类场馆开发的各种临展,需要建立更好的联动机制,能够与其他场馆互相借展,从而减少开发成本。针对科技玩具比较贵的情况,科技类场馆可以像国家图书馆系统一样,建立科技玩具借玩机制和系统,孩子不仅可以在场馆里面玩,还可以借回家和学校去玩。在寒暑假及节假日高客流期间,科技类场馆应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甚至开放有特色的夜场,相关行政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待遇保障。

(四)开放多样

如果仅仅把科技类场馆作为科技知识展陈的平台,那么很容易造成不同科技类场馆之间展陈内容的趋同。因此,在建设和运营科技类场馆时,要深入践行开放理念,形成多样化的科技类场馆展陈与教育活动。

一是紧密结合地域文化特点。比如,浙江省湖州市科技馆充分体现水乡特点,设置了水幕涂鸦、激光音乐水舞等与水有关的互动项目。四川科技馆则建设了富有成都特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同。

二是充分开发多样化的教育活动。科技类场馆可以成为科技企业新品发布的平台,也可以成为最新科幻电影和科普作品的发布平台,开展博物馆奇妙夜、夜宿博物馆等充满趣味的活动。针对青少年喜欢桌游的特点,上海科技馆开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桌游,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知识。

三是积极推进高质量科普文创产品的研发。我国科普文创产品还处在萌芽期,尚未涌现重量级科普文创IP,这需要科技类场馆与社会力量深度结合进行开发。上海自然博物馆最近在临展“如何复活一只恐龙”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米博物馆”项目,就是在一个可搬动的小空间内,布置一个小型的恐龙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可以由孩子自己在家里或者在班级里搭建。显然,“一米博物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创造空间,让博物馆进入家庭和学校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孩子自己可以用这种方式建设自己独一无二的微型博物馆。

四是发挥科技类场馆的场外效应。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往往只关注馆内的建设和活动,很少关注其在馆外的展陈和活动设计,导致馆内热热闹闹、馆外冷冷清清,特别是闭馆期间,在馆外根本体会不到科技元素和科技文化。实际上,在科技类场馆外部营造富有特色的科普文化,特别是在闭馆期间让场馆周围依然充满科技元素,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可以设置一些户外科技互动装置,举行户外科技表演秀,晚上可以免费播放露天科技电影,举行科技绘本诵读与科普图书漂流等活动。比如,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馆外建设了一个1.3万平方米的矿石公园,受到各方普遍好评。

(五)共享连接

针对科技快速发展,科技类场馆应加强与科技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用临展、报告会、及时调整展项的方式来体现,特别是要抓住重大的科技事件积极推动科学教育。中国科技馆牵头推出的“天宫课堂”取得巨大影响力,就是利用共享理念,把握重大时机实现科普效益的最大化。

数字化赋予科技类场馆发展新的空间。一方面,可以用虚拟技术把场馆展陈数字化,通过网络让线下无法到馆的人身临其境地游览,乡村青少年也可以充分享受精彩的内容;另一方面,科技类场馆可以把大量的活动课程转变为网络课程,更加公平均衡地提供给所有可及的学校,满足更多青少年对科学教育的需要。

目前,科技类场馆的数字化工作存在大量重复投入、效益不高的情况,特别是数字藏品标准尚未统一、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科技类场馆的高品质数字化应用碰到了一些瓶颈,不过数字藏品和数字博物馆将来必然是一个大的趋势,跨链技术使不同区块链中的数字藏品能够在不同平台上自由流通,数字藏品的科学教育功能将彻底打开。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把几十万件标本、化石等馆藏高清三维数字化,未来针对公众开放后,青少年可以通过数字收藏的方式,收集自己喜爱的鸟类或蝴蝶标本,自己做网上虚拟的鸟类博物馆或蝴蝶博物馆,实现青少年从看博物馆到自己做虚拟专业博物馆的跃迁。

数字化能够方便地实现人与人的多重连接。每年成千上万的观众到科技类场馆现场参观学习,利用数字技术,只要观众愿意,就可以为到过场馆的观众提供终身服务,比如推送观众感兴趣的科技知识、专家报告和临展信息等。甚至为多次到现场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有层次、个性化的参观线路和重点展陈,为孩子形成自己的特色专长提供支撑,陪伴孩子成长。还可以通过行为数据分析,把有共同爱好的青少年建立平台连接,进行线上线下深度交流。

二、高质量实施科学教育要实现转型发展

当前,青少年科学教育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类场馆作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重要环节,应该进行更多新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实现转型发展,为科学教育提供更大支撑。

一是在传授科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受展陈空间的限制,科技类场馆需要在有限的科技主题中选择最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呈现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体现科技进步内在的规律性和方法论。

二是在增加投入、拓展和丰富科学教育供给渠道的基础上,通过统整现有的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来发挥系统效益。学校的理科教学与科技类场馆非正式的科学教育在课程标准要求上应该是统一的,科技类场馆的展陈设置可以参照中小学课程标准来设计,一些重要的展陈内容应该在学校教科书上有所体现,当学生到场馆看到真实的装置时会产生共鸣和更好的互动,引导更多青少年到科技类场馆参观学习。

三是既要设置多样化、趣味性的科学教育场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更要培育青少年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为国奉献的科学精神,通过科学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近年来,科技类场馆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整体育人方面还缺少系统设计,这需要场馆加强展教人员相关素质的培养,加强基于科技类场馆的多样化活动设计,通过小小志愿者岗位设置、馆内外文明礼仪教育、参观活动中有序的组织和引导、在馆内遇见科学家等系列活动,从多个层面实现科普育人。

四是既要提高全体青少年科学素养,也要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面向全体青少年,但是科学探究能力又存在发展的关键期,应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其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来到科技类场馆的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在学校里是非常罕见的,因此带队教师、科技类场馆工作人员和家长能够及时发现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青少年,给予特殊的关心和激励,并形成推荐和培育机制,是各方需要提升的能力板块。

总之,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类场馆越来越成为集聚科学传播、科技展示、科普产业、科创活动等要素的大平台。科技类场馆要适应时代发展和改革创新,必须加强系统思维,场馆内各要素与社会各方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为高质量实施科学教育作出贡献。

倪闽景 作者系上海科技馆馆长)

《人民教育》2023年第19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