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李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近日,第二届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行。
本次论坛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研究院)承办。论坛设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论坛和“‘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等4个平行分论坛。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永贵从战略地位、党的领导、关键环节、使命任务四个维度,解读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引领作用。兰州大学教授蔡文成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新辉煌,深化了文化建设规律新认识,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指南,标明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新高度,彰显了人类文明进步新气象。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孙秀玲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润疆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中央治疆方略的固本之举,要发挥文化“润化”功能,深入推进文化润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怀友认为,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全面准确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深入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学理性,深刻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一些权威著作、讲话原文的系统学习,以实现准确地阐释与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新华文摘》编辑部编审李朱补充道。
“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表示,“两个结合”力在走出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理论框架,“第二个结合”致力于确立我国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认为,“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必须弄清楚各自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坚持胸怀天下,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武汉大学教授骆郁廷则重点阐释了“第二个结合”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即“第二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智慧、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活力、加强现代化文化强国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金龙认为,只有从多维度阐释“两个结合”,才能深化对其意蕴和功能的认识。西北大学教授何博从理论认同的本质与内涵体系、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以及党的创新理论认同的路径思考方面,补充阐述了“第二个结合”与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升华。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杨仁忠基于“两个结合”、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等视角,提出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祝黄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过程,是在“两个结合”中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不断升华,彰显了独特优势。山东大学教授张士海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维度,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领导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必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增强文化自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孙辉认为,文明互鉴、平等对话、合作共赢,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上的时代选择。浙江大学教授张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道德进步意义的现代化方案,开辟了一条摆脱现代化普遍主义幻境与独断伦理困局的自主实践道路,构筑了世界现代化的先进范例。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