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甘肃定西:打造“五育融合”育人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尹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孩子们个个化身小小“科学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验证科学理论,探索小实验里的大智慧;梦想汽车、航模、海模、建模样样都有……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校园内“科技味”十足,每天的科创体验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乐趣,感受着科技的力量。“我们开发了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课堂中努力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该校科学教师王鬲说。

近年来,定西市结合“双减”工作,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在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举措,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聚力“读书节”“法治文化节”“体育节”“艺术节”“劳动实践节”等活动,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了成长底色。

定西市各学校因地制宜,把劳动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打造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统筹共建社会“基地群”,探索学校劳动“多点位”、家庭劳动“常态化”。目前,全市选树“文化传承”劳动教育特色学校99所,建成劳动实践基地100个、校内劳动实践场所1000多个。

一张小小的扎染布通过孩子们奇思妙想的创意,在一双双小手下捆扎出美妙的图案;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的展示评比热火朝天……每天下午,渭源县清源镇第一小学的社团活动“百花齐放”,舞蹈教师还将艺术与体育融为一体,编排了特色活力韵律操,动感的音符演绎着青春的活力。该校以手工室和科技室为依托,逐步形成了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新局面,开展了“班班有歌声”“课本剧展演”“数学文化展示”“非遗文化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

在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每天随着大课间、课外活动的铃声响起,校园里就沸腾了起来,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趣味社团实现了全校1230名学生全员参与。该校副校长汪富强介绍,学校全面落实“5+2”的课后服务模式,根据年段特点对课后服务进行整体性的设计安排,开展长短课、课程整合的具体实践。一、二年级以团队活动、课外阅读、手工操作类活动为主;三、四年级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综合实践、社团活动为主,消除了家长的顾虑。

“在每天专门的阅读课上,我和同学们徜徉在课外知识的海洋。每月一次的班级读书分享交流会,是我最迫切的渴望……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习生活绚丽又多姿。”清源二小四年级(4)班学生罗焯峰说。

近年来,定西通过“强校+弱校”“城镇+农村”模式,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集团总校与分校学科骨干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形成城区学校、中心校“1+N”网络同步教学模式,实现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多校互动、优势互补的“一校带多校、一点带多点”的网络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同时,城区优质学校将优质课、社团活动、主题队会、校本课程、书法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以及学校特色课程等向乡村学校源源不断地输入和融入,提升了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五育融合落地见效。

“我们指导各县区教育局不断加强督导考核,把活动开展、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考试设计和集团化办学教师专业成长等纳入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作为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督导检查和责任督学日常监管的重要内容,积极挖掘可操作、可借鉴、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引领带动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定西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督学易思平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2.JPG

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指导机器人社团学生组装机器人。尹晓军摄

8.JPG

临洮县第一实验小学学生在陶艺工作坊制作陶泥作品。尹晓军摄

11.JPG

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民俗艺术课。尹晓军摄

14.JPG

渭源县清源镇第一小学的科技社团,学生们组装机器人。尹晓军摄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