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张佩兰:抱大医情怀 护生命之重

发布时间:2023-12-12 作者:惠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在欧美同学会会址,作为留学人员代表刚参加完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庆祝大会,张佩兰便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我今天在会场特别感动,特别受鼓舞。”提到刚刚结束的庆祝大会,张佩兰难掩激动的心情,她向记者说:“在今天的庆祝大会上,看到我们留学人员都已是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作出突出贡献,都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更让我倍感振奋。今天,我们的国家也越来越强大,为广大留学人员提供了这么好的干事创业平台。”

——“在我们国家,现在只要努力就可以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发自内心的话。”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搭建起的广阔平台,让留学人员众行致远,汇聚起留学报国的强大力量。张佩兰说:“我们团队溶栓做到今天,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都是在中国干出来的,就是因为国家为我们搭建了好的干事创业的平台。没有祖国的坚强后盾,我们不可能挽救那么多偏瘫失语的患者。”

张佩兰,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科主任。

“静脉溶栓”,是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药物开通堵塞的脑血管的治疗方法,能够挽救即将死亡还没有死亡的脑组织,减少残疾的发生。

自美国留学归来后,张佩兰带领团队在10余年间成功完成了16600余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赢得了实打实的“完成例数世界单中心第一”。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什么?静脉溶栓难在哪里?张佩兰的团队又是如何为这么多患者“跑赢时间”的呢?

image.png

张佩兰查视病人头部核磁检查结果

迎难而上挑战极限

“我们不是消极待命”

提起急性缺血性卒中,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罹患这种病的危害:患者往往突然发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都很高,一旦发病,很多患者会落下终身残疾。事实上,脑血管病已超过肿瘤和冠心病,成为我国国民第一大死亡病因,每年我国约有250万人新发卒中,约有160万人死于卒中,现存脑卒中患者近700万人;我国的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生存者大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沟渠”是张佩兰最常用来形容脑血管的一个词。“庄稼干死了,是因为地里的沟渠堵了,沟渠堵了水就过不去,庄稼就无法生长。”张佩兰用非常通俗且形象的比喻为我们解释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在她看来,大脑里错综复杂的血管就像遍布田地的一条条沟渠,像给庄稼浇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将血液运送到大脑,为人的语言表达、肢体控制、记忆力等行为提供能量和动力。

沟渠堵了通沟渠,血管堵了通血管。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要想成功、安全、及时地完成操作却绝非易事。10余年来,张佩兰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和创新,开创性地使用“抗栓+静脉溶栓”的治疗模式,使不计其数的偏瘫失语患者完全康复、重回社会。

根据相关国际指南,脑血管疾病的首推治疗方案是采用静脉溶栓。张佩兰认为,对于脑血管病患者来说,静脉溶栓有着输液方式创伤小、治疗费用低、治疗见效快、操作相对简便、易于推广普及等很多其他治疗方式无可比拟的好处。然而,在她刚回国时,国内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率甚至还不到1%,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卒中专业中心达到40%以上,在美国非卒中专业中心医院也能达到10%以上。

既然这种治疗方式有诸多优势,为何在我国使用率却如此低呢?

疾病救治在具体实践中有着“千人千面”的特点,并且一旦处置不当或不及时,患者会出现血栓没有溶开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甚至发生大出血等紧急状况危及生命。最初,张佩兰团队按照国际指南给出的方法进行静脉溶栓,效果非常不理想,彼时的张佩兰感到绝望。这对于希望将国外先进的经验做法引入国内、救助更多患者的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当时我就想,这真的是一种那么好的治疗方式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佩兰仍然感慨万千。

好在失落与犹疑只是一时的。张佩兰带领团队通过一个个病例摸索并总结经验,终于探索出一套“抗栓+静脉溶栓”的治疗模式。她开创性地使用多模核磁对患者进行评估,这能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适合采用及如何进行静脉溶栓,极大降低患者溶栓后发生大出血的可能。对于溶不开栓导致病情加重、栓子崩解或栓塞短时间内反复发生的患者,国际指南上认为已经没有治疗办法,但张佩兰团队没有放弃或“消极待命”,而是加入进一步的抗栓抗凝治疗,救治患者到最后一刻。

image.png

2018年1月24日,张佩兰访问美国洛杉矶市Dr.Filler医院神经中心期间,与Dr.Filler共同成功完成一例DTl指导下三叉神经痛颅底神经阻滞术

初心不改 无私奉献

“我最感谢的就是患者”

从开始探索临床应用至今10余年间,张佩兰团队成功完成的1.66万多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达到了92%以上的静脉溶栓好转率,继续加重的发生率为1%,出血发生率仅为0.1%。团队静脉溶栓完成例数连续10年全国第一、世界单中心第一。

不难想象这些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患者摆脱病痛后与家人们的幸福笑脸,也不难想象在近4000个日夜中,张佩兰和她的团队是以一种怎样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在负重前行。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时可能发病,若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患者平均每分钟将丧失190万个神经元。国际指南给出的黄金抢救时间在3-4.5小时之间,一旦超过6小时,损伤将不可逆转,几无治愈的可能性。“团队成员换了一拨又一拨,因为确实太辛苦了,要坚持下来不容易。”张佩兰坦言。12年来,她永远是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到医院,晚上往往七八点钟还不能离开;一天接100多个电话是常态,24小时待命是常态,随叫随到更是常态。“我们这个团队怎么讲,就是前赴后继吧。”张佩兰这样形容道。

如此困难,如此艰险,要有怎样的心理才能够坚持?

——“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病人。”

“前一段时间我的腿骨折了,那时候我连喝一杯水都需要别人帮助。”张佩兰说,“而那些因为脑血管病半身不遂的患者体会更深,如果不治好,哪有生活质量可言,哪有尊严可言?”

溶栓过程中,对于牙龈出血的患者,张佩兰会仔细地用棉签一点点擦掉患者牙龈渗出的血迹和呕吐物;遇到患者突发排便失禁的情况,她更是毫不犹豫地用手去接住掉落的排泄物……有一对残障夫妇,平时在市场卖菜维持生计,经济拮据,还养育着一个16岁的儿子。一天,妻子在市场里突然出现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无力等症状,送到医院时判断发生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且发病仅2个小时,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静脉溶栓。但患者的家庭状况,能否让他们承担得起静脉溶栓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后果?做急诊评估的医生心里没底,便赶紧找到张佩兰商量。张佩兰在短暂权衡之后毅然作出决定——救人要紧,立刻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果由她来承担。张佩兰带领医护团队全程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发展,溶栓药物输入20分钟后患者偏瘫的肢体开始在床上缓缓移动,半小时后手脚已可以抬起,溶栓结束1小时后患者的肢体奇迹般地恢复。经过精心治疗,这位妻子不到一周时间就康复出院,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生活。1.66万余例成功的静脉溶栓中,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因为见过太多患者,包括自己亲人患病后的痛苦,知道他们的家庭将面临何种“不可承受之重”,张佩兰和她的团队始终在与时间赛跑。

静脉溶栓情况之复杂,要求临床医师要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冷静准确的判断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义无反顾的奉献精神。尤其是在对患者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治疗进行评估时,临床医师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快、最准确的诊断并提供最有效的治疗,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静脉溶栓,同时能够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以说,张佩兰为此不愿浪费一分钟。

有一次,张佩兰正在洗澡时,医院打来电话叫她去评估病人情况,因为救人心切,她不慎滑倒造成尾椎骨骨折。在骨折的那段时间里她也一刻没有休息,哪怕只能站着,也坚持为病人进行治疗。2018年,张佩兰曾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达1000ml,她躺在救护车上还在通过电话进行静脉溶栓评估,指挥对患者的抢救工作。在接受治疗后,尽管医生建议静养,但张佩兰只躺了一天就返回了一线……

在这样的“奔跑”中,4.5小时的“禁锢”被粉碎,6小时的“生死线”被突破;80岁以上高龄、轻型卒中和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颅内动脉瘤等血管畸形、多次进行静脉溶栓、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等被公认为高危类型的患者,都在张佩兰的手中奇迹般地获得了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成功救助每一位半身不遂的患者,是支撑张佩兰和她的团队一路走来的正能量。正如她所说,没有哪个有责任感的医生愿意碌碌无为,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做出成绩、成为“大家”,也都会非常珍惜能够让自己成长成才的平台。

“走到今天,遇到那么多困难,我也得到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张佩兰说,“要感谢的话,我最感谢的就是那些患者。人失去了生命就失去了一切,他们可以把生命交付给你,这是多大的信任!”

image.png

张佩兰(右三)与美国弗吉尼亚州爱诺华亚历山大医院John W. Cochran教授及其团队合影

不舍昼夜 矢志向学

“我会回去,但要换一种身份”

本科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的张佩兰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28岁就在河北省唐山市脑血管病医院当上了副院长兼科主任,履历让人艳羡。然而,张佩兰并没有停下继续实现自我突破的脚步。在采访中,她向我们讲起了一件往事。

当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大家讨论着包括张佩兰在内的三位女同学各自的人生轨迹。一位女同学出国读了博士,被评价为“最聪明的”;另一位女同学选择了以家庭为重,相夫教子,被评价为“最贤惠的”;而在医院独当一面的张佩兰被评价为“最能干的”。这三种生活模式当然没有高下之分,但还是深深触动了张佩兰的内心。

是否要这样一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呢?还是选择在这样的年纪、事业家庭都需要很多付出的阶段,再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呢?张佩兰思考了很多,纠结了很多,也权衡了很多,但最后的决定是坚决的——继续深造。

——“我不要只做‘最能干的’,我还要做‘最聪明的’。”

于是,张佩兰辞去工作,重新走进教室,拿起书本。身边全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而她开始读研的时候已经是33岁“高龄”了。从医院的青年骨干领导,到带着孩子的硕士研究生,张佩兰至今都能感到当时自己身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考硕士、考博士、出国留学,最后那些年轻的同学都没有成功,凭着一股韧劲儿,张佩兰成功了。

踏出国门的那一刻,张佩兰原本是踌躇满志的。她知道自己不怕吃苦,只要努力肯定可以学到东西。然而,现实往往是如此残酷。“后来我发现,在国外努力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张佩兰笑言。漫长的求学岁月里,张佩兰经常早上9点半在实验室开始工作,一干就是一天,晚上11点还会到操场跑800米。如果哪天下班的时候太阳还没落山,那就是让张佩兰特别高兴的事。

张佩兰在出国前就坚定了志向——要用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技术让国内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于是,她在博士后工作结束后便义无反顾选择回国。中国是她的家,对于回家张佩兰没有丝毫犹豫。“在离开美国的那一刻,我就想有一天我一定还会来美国,但不是以现在这样的学生身份。”张佩兰语带哽咽。

——“我一定要以另一种身份回来。”

这个目标,张佩兰实现了。由于在相关领域的杰出表现,2017年以来先后有4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前往张佩兰所在的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进行学术交流,并搭建诺贝尔奖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研究所——诺贝尔奖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基础和临床工作站。美国斯坦福大学转化医学中心主任、美国神经重症监护学会会长、美国梅奥诊所卒中中心首席专家、欧洲多名院士等国际知名专家曾多次来到科室进行学术交流及合作。张佩兰本人也被聘为斯坦福大学荣誉客座教授,多次受邀赴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太平洋医疗中心附属医院、洛杉矶美国神经科学中心医院等地作学术讲座。

“当时的感觉就是我扬眉吐气了。”张佩兰笑称,“我在这个领域比他们做得还好,让他们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实力。”

成就和荣誉并没有让张佩兰遗忘自己医生的本职。2020年,张佩兰同时收到了斯坦福大学、梅奥诊所、美国都柏林市长所辖医院及世界卒中大会的邀请,准备前往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参加会议。但面对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她坚定地选择留在国内,和患者在一起。疫情期间,张佩兰团队共成功完成6100余例静脉溶栓,即便是在不幸感染发着高烧的情况下也没有停止参与救治工作。

“From the Chinese doctors, we know the real China.(从中国医生身上,我们了解了真正的中国)”美国梅奥诊所卒中中心的主任在到访环湖医院,并与张佩兰团队开展深入的专业交流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育人传道 桃李满园

“我愿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分享出来”

截至2022年,张佩兰连续10届担任中国脑卒中大会静脉溶栓论坛主席,带领团队连续10年荣获全国高级卒中中心静脉溶栓技术100强第一名。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缺血性卒中溶栓技术”专家巡讲团秘书长,张佩兰带领团队几乎走遍了国内各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0年中,她曾多次为国家卫健委举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技术相关培训班授课讲学,培训过多名外地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医师,以及3000余名全国各地神经内科专家。张佩兰说:“把1.66万余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和全国的专家同道进行分享,就是希望让更多的神经内科医生少走一些弯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目前,张佩兰担任着南开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和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已先后培养30多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的这些学生在各地方都是被作为溶栓领域的人才引进的。”这些学生都是张佩兰的骄傲。

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很多偏远地区也已经具备了开展相关治疗的能力。然而,中国目前静脉溶栓的比例只有2%-3%,仍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张佩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培养的学生也在延续着这份希望。

事实上,张佩兰的学生不仅遍布中国,更遍布世界。从2018年开始,张佩兰就承担起南开大学医学院国际留学生班神经病学全英文教学任务和临床实习。这些学生很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名叫穆拉德的非洲学生给张佩兰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名学生在张佩兰的团队中学习时非常刻苦努力,疫情期间也坚持不懈地一同守护每一位患者。“他说,老师,我在这里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去后就是我们当地这方面的首席专家了,就可以救治更多患者了。”张佩兰笑着转述她这位洋学生的话。在她看来,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之中,为远在非洲的民众送去知识,培养“不会离开的医生”非常有意义。

2023年的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同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张佩兰,给学生的教诲和嘱托一个是“严谨”,一个是“实事求是”。“还是那句话,你面对的是生命,作为医生要以大医情怀处处为病人着想,同时不懈地努力去钻研、去探索,要切实地为祖国强大、为民族复兴尽自己一份力量。”张佩兰解释道。

作为静脉溶栓技术领军人物,张佩兰坚守留学报国的使命。回国10余年来,她始终在用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自己的信条。未来,在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她将在更大范围开展静脉溶栓公益项目,让更多百姓受益。

寄语青年——“德”为关键

“你的德决定你能走多远”

2023年10月21日这天,张佩兰一连发了好几条朋友圈,记录自己参加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文案的字里行间满是对祖国日益强盛的自豪和自己作为留学归国人员矢志不渝、为国奉献的意志。

在我们的采访中,张佩兰寄语广大青年留学人员:

“厚德才能行远。”“对这些年轻的留学生,已经回国发展的也好,尚在国外学习的也好,我最大的希望是要‘德厚’。”张佩兰说,“要德才兼备。不但有学问,同时更要有德行,你的德决定你能走多远。”在张佩兰看来,德才兼备的人可以走得更远。

“厚德更能笃行。”一个人的“德行”如何,也同时决定了一个人会如何看待艰苦和付出。张佩兰说:“在找客观原因之前,我觉得先要脚踏实地。遇到任何困难一步步解决,这样就会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这些寄语,源自张佩兰日复一日的实践,朴实而充满力量。

今天,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四病区的墙上挂着2000多面锦旗。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是一个卒中成功救治的故事,更是患者和家属对溶栓团队最诚挚的感情。

“等我老了干不动了,我就把它们都拿回家,好好回忆这一生挽救了多少生命,做了多少好事,让我感觉自己这一生没有白活,非常有价值。”张佩兰最后补充了一句,“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本刊记者 惠娟)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