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五年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进展与成效

发布时间:2023-12-18 作者:​《中国民族教育》编辑部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经过5年的踔厉奋发,我国教育普及水平、教育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各项改革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对建设教育强国的深刻阐释,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来,民族教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令人瞩目,正在成为有力支撑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和工作要求,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发挥教育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提供精神土壤。2021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印发,明确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义是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年9月,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总结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目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材正在编写,初中版《中华民族大团结》专题教材已在全国投入使用,小学版《中华民族大家庭》专题教材已完成试教试用。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做好高校教材推行使用工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与顶层设计。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体系构建、相关课程设置、教育载体及途径开发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加强探索,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各地中小学正以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2021年,四川省以34所试点学校为引领,在全省开展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初步形成了工作体系。今年,云南省指导全省首批300所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试点工作。高等教育领域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部分高校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建立教研实训场所和研究数据库,并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进行学科调整和优化。目前,依托高校成立的28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将共同服务于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已经出台,还需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教育领域形成了共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语言基础。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了80.72%,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了61.56%,历史性地实现了“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语言交际障碍基本消除”的目标。其中学校教育贡献了基层服务力量,39万多所大中小学达到语言文字工作达标校建设标准,2000多支高校大学生团队深入中西部开展推普志愿服务。自“学前学普”行动计划、10省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一地一策”等措施实施以来,各学段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意识得到有效强化。教育部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及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项目等多种形式,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少数民族教师、农村教师进行普通话水平和普通话教学能力培训,助推教师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推动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面临的重要任务。面对人民对教育的新需求,教育系统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在经费投入、政策保障方面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备受重视,持续在经费投入和相关政策方面获得支持。2022年,教育部将80%以上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中西部省份,建立健全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些政策覆盖了绝大部分民族地区。2018年2月24日,教育部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启动部省合建工作。今年,教育部先后与青海、甘肃、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举行会商会议,共商教育对口支援、高等教育定点帮扶、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持续深化部区合作,助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持续推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内蒙古、云南等地启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宁夏等地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海南、贵州等地发布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计划,四川省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青海省开展中职“双优计划”建设工作……民族地区完整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正逐步建立起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民族地区占比较大的省(自治区)还专门制定了民族教育发展规划。例如,贵州省实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通过民族地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支持专项行动、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等,引领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和特色发展。

在各级各方协同推进下,民族地区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四地州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2021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同全国一道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实质性进展,2022年,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的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不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基本普及,有效支撑了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教育振兴与教育振兴乡村同步推进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历史新征程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标志着民族地区发展进入新阶段,为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带来新机遇。

国家支持乡村教育振兴,既重数量更重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区三州”地区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一补”)、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幼儿)627.27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6.61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共计104.78亿元。随着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义务教育有保障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全国范围内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因贫失学、辍学已成为历史,“控辍保学”成效显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推进实施,2022年8月,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计划已覆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12.38万所,受益学生达3.5亿人次。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规模明显扩大、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也为民族地区教育提供发展机遇和力量支持。近年来,国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支持乡村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截至2022年,“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700万人次,“特岗计划”为中西部乡村学校补充103万名教师。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教师编制、优秀教师支教服务、绩效工资核定等方面,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优惠。2021年,国家制定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即“优师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的师范生,从源头上改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地区实践的带动下,各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显著。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助力。青海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2年印发《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及相应措施。2022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印发多个文件,从考试制度改革到教师队伍建设,多管齐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出台后,民族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计划,西藏自治区于2022年7月专门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目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及其服务行业企业和乡村振兴的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教育对口支援与帮扶助力民族地区教育协调发展

东西部协作与对口帮扶是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关键借力点之一,其中“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部省合建、“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等措施的实施,有力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

“组团式”教育对口支援持续提升民族地区教育的“造血”功能。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做好新一批“组团式”援藏教育人才选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之后,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拓展“组团式”援疆领域,按照对口支援关系,定期从对口援疆省市组团选派一批优秀教育人才支援新疆。2022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正式启动,要求按照“精准、可实现、可持续、有成效”的原则,集中力量帮助西部10个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好1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高中。新一批“组团式”教育帮扶牢牢把握“造血”和“输血”并重的原则,让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深深扎根于受援地区。

部省合建帮助民族地区形成教育发展新合力。2018年,教育部在京召开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部署启动部省合建工作,在尚无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支持河北大学等14所高校建设,其中有多所民族地区高校。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组织实施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的通知》,依托举办附属高中的部属高校,面向中西部、东北地区2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基础薄弱县,托管帮扶一批县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银龄教师计划”深入实施服务于西部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遴选组织一批高校优秀退休教师支教、支研,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2023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银龄教师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体系基本健全。银龄教师的服务范围从高校扩展到各级各类教育,银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大大助力民族地区教师队伍自身可持续发展。

教育数字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尽快缩短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2022年3月28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标志着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同年,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规范与标准,引导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进一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轨道,让远在边疆、身处农村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能够“同上一堂课”。截至今年2月,平台的“慕课西部行”专栏帮助西部地区开展的混合式教学达261万门次,参与学习的学生达3.3亿人次,接受慕课应用培训的西部教师达167万人次。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5月,首届西藏自治区数字教育暨“5G+”行业应用发展大会在拉萨召开;10月,“京蒙教育协作智慧平台”启动使用……民族地区自身数字教育建设飞速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也积极推广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多个省份发布通知,做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在新疆,针对当地青年教师多、教师培训任务艰巨的现实问题,许多学校利用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今年10月,教育数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对一年来平台发展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对中西部地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水平进行了充分肯定。

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人才,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多项政策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预科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定向西藏、新疆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等。同时,通过实施民族专项招生计划,改革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契合度。在民族地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评价改革也在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