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华文化共有符号记忆”系列之五

汉彝文字: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发布时间:2023-12-21 作者:沙马打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彝文字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汉字和彝文字均为方块文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中仅存的仍在使用的两种文字。文字特征、字体结构、用字方法等方面的相同之处,是汉彝文字同源的力证;汉字的“六书”造字法是表意文字的创制典范,在彝文中也有印证。汉彝文字共同书写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史,成为中华文化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

源远流长:仅存的两种世界古文字

学术界公认的世界六大古文字为苏美尔楔形文、埃及圣书文、印度哈拉般文、古玛雅文、中国甲骨文、中国古彝文。发端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楔形文字,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公元前1世纪前后失传,19世纪以来才被发现和解读。古埃及人使用的圣书文由图形文字、音节文字和字母构成,使用时间约为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印度哈拉般文已经失传,至今不能解读,也无法得知是什么种族所创。中美洲古玛雅文随玛雅文明的湮灭而消失。

甲骨文是19世纪末发现的殷商时代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战国文字,乃至秦篆、汉隶,最后到楷书,汉字不断演进,成为历史上不曾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古彝文,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彝族群众使用的表意文字,又称“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传记和志书记载,古彝文“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用古彝文记录的典籍涉及内容广泛,蕴含着大量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当代适用价值。198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彝文规范方案》选取819个古彝文字,构建了新的规范彝文音节文字符号体系,更加稳固了彝文由表意文字向表音音节文字的转化。

文字肇造:相似的造字神话

汉字造字的神话广为流传,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显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相传仓颉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规范和使用,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关于彝文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西南彝志》卷九中记载,恒本阿鲁“创始供奉祖先,发明了天地的根源,并创造了彝族的象形字”。彝文典籍《说文·序例》中记载“三圣”造字,“始于宓阿叠所造,中于白博耿先知所述,终于丹冉一义所赞”;且《帝王世纪·人类历史》中有进一步说明:“祭司宓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始备。”《物始纪略·文字的产生》中记载,够斯艺将“无数的文字,造出留人间以后;苍天有光彩,大地见光明,人生根势大”“金字黑字,像太阳,放光芒,像月亮,明晃晃”。除典籍记录外,黔西北地区传说古代有一位聪明的吉禄老人,从刻画六种家禽和六种野兽的形象开始,到树上记年、石上记月,成为十二地支的符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彝文字。四川彝区关于彝文起源的传说有两种版本。一是毕阿史拉则为了记录那些能够为民除害的咒术发明了彝文,彝文得以流传至今。二是生性沉默的敝铁氏每日在林中静坐,得到神雀传授文字,但由于其母偷至林中窥看,神雀从此不再来,使得造字中断,于是形成了今日不完整的彝文。

历史上,我国境内曾出现过参照汉字创制的方块文字:古西夏文、古契丹文、古女真文,以及拼音文字:古突厥文、古龟兹文、古于阗文等,这些文字都已经消亡。而甲骨文和古彝文经过专人整理和文字学家的不懈努力,传承至今。

同源异形:相同的造字方法

汉字“六书”造字法是音意文字的造字典范。许慎在《说文解字》系统阐释了“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并列举了具体的文字。当代文字学家根据甲骨文、金文的字例,对“六书”进行新的解读和阐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文字学的理论体系。汉字在甲骨文、金文和篆书时期,还使用着弧形和曲线笔画,“隶书”之后,这种弧形和曲线多被平直的笔画所取代,而彝文一直保留有圆形、弧形和曲线笔画。

彝文造字法与汉字“六书”相符,也可以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进行分类(如表1)。象形造字在彝文中的比例较大,指事造字、会意造字也比较常见。彝文中假借的使用比汉字更为普遍,不仅存在同音假借,也存在近音假借。彝文假借字既是一种造字法,也拓展成了用字法,所以在阅读彝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才能判断出每个字在此时此地所表达的内容。除此之外,古彝文还有形声和转注造字法,由于书写不便,不作列举和阐述。

表1 彝文造字示意

汉字字形在甲骨文、金文阶段与古彝文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汉字字形随社会政治变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彝文以民间传习的方式传承,还保留着早期文字的一些原始痕迹。学者罗阿依和马啸通过汉彝数目字的比较发现,两者“字形如出一辙,字义语序等同,应同宗同祖,同根同源,都是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和沿用,只是彝文较多地保留了古文字的本来面目”。

美美与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字,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巩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文化核心,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强大凝聚力,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以来,尽管朝代更迭,文字仍一脉相承,是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主要原因。时至今日,汉字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彝文字的使用历史也极为久远。据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夷人……论议好譬谕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彝族先民用彝文书写的文献著述,为南人学者言论时所“半引”,可知当时彝文文献的影响力。在刘勰创作了《文心雕龙》、钟嵘撰写了《诗品》的南北朝时期,彝族女诗人阿买妮也用彝文格律诗的形式,写下了诗学巨著《彝语诗律论》。成书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彝药典籍《齐苏书》,全书用彝文书写记载有病症59种、药物231种、方剂226首,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彝医药文献,比李时珍《本草纲目》还早12年。20世纪40年代,马学良先生从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地征集了彝文文献2000多册,分别藏于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原中央研究院等图书馆。据调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搜集到的彝文古籍为15800多册,分别收藏于北京、云南、贵州、四川、台湾、香港等地高校、研究机构、图书馆和博物馆。此外,部分彝文古籍尚收藏于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博物馆和私人手中。2001年,四川省凉山州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彝文典籍普查,全州各县散藏有彝文典籍 50余万卷,其中仅美姑县就达14万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汉字自创制使用,并成为官方文字以后,历经多次规范,成了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具有明显表意功能的文字。汉字构建了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是连接华语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国家通用文字,规范汉字是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共同使用的文字,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凝聚力,巩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汉字作为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在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与多语种翻译、汉文书法艺术创作与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体现了当代价值。在中国大西南彝族聚居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成效显著,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彝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传承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使用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彝文是彝族地区使用国家通用文字有困难的一部分群众接收现代科技知识和信息、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工具,彝文为促进彝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汉字与古彝文在文字创制和使用方面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古彝文在释读考古发现的一些难以解读的“刻画符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汉彝文字同根同源、同源异流的有力证明。汉彝文字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文字的使用都历经千年不曾中断,共同书写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文字文化交相辉映,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沙马打各,系西昌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