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论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21 作者:项久雨 高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求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分析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使命,明晰其总体要求,从不同视角把握其现实路径,方能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助推,实现人才发展与国家富强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是社会总体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代表,需要先进科技、人才、设备等资源的投入,自产生之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就能超过原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新的社会需求,进而提升社会总产品的供给能力;其在构成要素、内部组合、整体功能上表现出新的内容,以新兴产业组织为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位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之后,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科技与教育发展的重视;塑造现代化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深刻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代使命与总体要求,分析研判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以不同内容为抓手来开辟现实新路径。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部署,统筹了科技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从长远角度充分体现了科技与教育两大核心要素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其一,科技作为最活跃的要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其二,教育以人才培育为根本目标,事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实践指向与必然结果,更加关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所形成的新兴科技产业,体现的是人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水平的提升,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使命

科教兴国战略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理念导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其科技属性与附加值,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双向良性互动。新兴产业有着一系列相关配套资源,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必然导向,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较高,上下游关联程度紧密。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使得生产领域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实体经济实现资源要素的聚集,通过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新产业的发展来推动制造业现代化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工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能够为解决高精尖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相应对策与支持,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对于我国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与行业垄断有着重要意义。新兴产业标志着新科技的运用、先进产能的引入,有利于结合政府政策,充分体现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合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实现对现有技术运用吸收与再创新。

新质生产力获得长足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产业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不断深入,对处于新兴产业中的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人才不再是被动的生产要素。人才是人力资源的具体体现,涉及不同类型与领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进行国际竞争的核心资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教与产教的内在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基础理论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的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专业特色人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结构,通过产学研合作育人与教育实践,实现专业人才与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结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产业需求,以此为关键前提,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系统科学的培养方式培育适应新兴产业要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也是承担现代化建设任务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通过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有利于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强国的建设,科技的创新升级与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3研究前沿》和《2023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显示,中国在约1/4的研究前沿上排名第一。我国虽然拥有较多活跃度高或发展迅速的热点前沿,科研成果也颇为显著,但与首位活跃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力量对比调整的背景下,科技实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地位,是衡量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凝聚着人才脑力劳动的成果,新兴产业的落地标志着新质生产力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国在科技大国的基础上,将人才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服务于新兴产业,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使我国进一步向科技强国迈进。

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体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要系统分析国家重大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状况,瞄准事关国家全局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助力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相契合,不断推进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新兴产业落地。在新质生产力尚未转化为以新兴产业为载体的现实生产力之前,只是作为一种潜在生产力存在,只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转化,才能够将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研机构与企业要连通中间环节,完善产研孵化器建设,使潜在新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新质生产力,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的纵深推进、科研成果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以新兴产业为载体的新质生产力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转化与良性互促。科教兴国战略决定科学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高度,科学技术理论是新质生产力产生发展的前导:电子、电磁、电力传输等理论的出现与发展带来电能、电热、电驱动等新质生产力;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与化工、制造、机械等不同领域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更是为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进展,即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一般发展历程。

以全局思维与长远眼光主导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以现有国情为依据进行宏观谋划与整体布局,在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创造条件,完善尖端科技领域内部的统筹协调,提升各领域的关联性与耦合度。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思想,通过科技与教育的双核驱动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开放合作、健康持续的科研创新大环境。大环境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和政府牵头主导,颁布实施一系列保护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进大环境的建设。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必须看到人这一重要因素的作用,只有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和应用,才可以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缺乏科学技术支撑的生产力,容易囿于低效能的困境中。只有充分掌握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作用。科教兴国战略中有不同的组织主体,不同主体的发展逻辑与运行过程各有侧重,在差异中探求合作共赢的空间,明晰不同主体的价值遵循,与现代化建设同向聚合,齐力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关涉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不同主体,是协调科技、教育、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规划。

科教兴国战略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要进一步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发展规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确定发展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潜在生产力与现实生产力的关系;三是处理好短期需要与中长期需要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对科研工作者,要注重两方面的引导:其一,将个人科研生涯发展与国家形势需要相结合,通过科研解决实际问题;其二,充分运用产研基地、创新产业园、科技孵化中心等社会资源,实现科研成果的孵化与产出,完成科研成果的全链条、全流程联动。推动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不断完善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布局规划。按照不同领域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高技术产业的占比,有针对有计划地进行全链条设计,既包括基础研究,同时也包含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的应用研究,如部署应用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等研发阶段的任务;推动重要基础原创成果与面向应用的产出落地。坚持多元主体的配合,实现各类主体在不同领域的协调互助,形成多主体联动机制,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

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关注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衰成败。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了我国人才培养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将教育置于发展的优先地位,确保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得到落实,在资金拨款方面要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占有稳定比例。运用政策指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发挥数字技术为教育发展赋能的优势,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配套整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积极引导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潜心教书育人,涵养良好师德师风,遵循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坚守学术道德。

科研应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战略规划发展,加强基础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成果的突破与产出。高校与科研院所不仅是人才培育的核心场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高地,推动着人类认知不断向未知领域前进,承担着科学研究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高校与科研院所是承担科研任务的重要主体,要自觉树立科技强国的使命担当,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国家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发挥“排头兵”和“领头雁”的作用,探索建立联动的创新科研项目运行平台,进一步巩固科研力量,为具有独创性的科研发现奠定基础。要有计划地提升基础理论研究与基础应用研究的水平,同时也要针对重大科研攻关与重大领域交叉前沿方向的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研究。要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积极运用专家资源建设科研平台,划拨专项建设资金,注重推动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科教协同育人,完善科研平台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评估机制,让人才能够在科研平台上施展才能,从而进一步提升科研队伍层次,凝聚科研队伍力量,实现科研平台与人才队伍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促使科研平台不断累积资源,最终实现其持续性发展。

坚持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领导,构建多方协同参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其最大优势。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持续不断地发挥人才培养与人才资源输出的作用。人才培养体系涉及诸多方面,需要多方力量主体协同配合,汇聚发力;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以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协同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管理机制、评估体系,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契机,优化高校的区域布局,完善学科动态调整布局。不断完善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人才设立建功立业的平台,使其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贡献自身力量。厚植广大优秀人才浓烈的爱国情怀,牢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号召,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时刻放在首位,为人民服务,具备打赢科研攻坚战的信心与勇气。培养具备全球发展与国际意识的人才,树立其科技强国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培养其胸怀家国的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促使其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内在协调与有机统一,实现人才发展与国家富强的同频共振,为科技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创新贡献研究”(22&ZD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项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项久雨 高琪,单位:武汉大学】

原载2024年第2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