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烟台大学: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两创”唱新声

发布时间:2024-03-01 作者:魏海政 孙艳 周媛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孙艳 周媛媛)“看了烟台大学原创音乐剧《长岛渔号情》,师生的精彩演绎不仅生动再现了我的父辈们铺着风、盖着浪、光着膀子谋生计的闯海场景,更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这一‘非遗’项目走出了海岛一隅,让我不禁流下热泪。”在日前召开的校地融合项目《胶东音乐类非遗“两创”发展服务烟台文旅名城建设研究》研讨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岛渔号”传承人孙长志动情地说。

近年来,烟台大学自觉践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思政教育、学生活动,坚定师生文化自信。

在该校开设的《诗经精读》课上,文学院王继学老师用影视剧的帝王冠冕形象分析“垂旒”,寓教于乐,根据“总角”分析“髧彼两髦”的发型,并阐释古人的亲情观念;在跨文化课程《大美京剧,精彩戏角》中,外国语学院教师陈志新用英语讲解京剧“生旦净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在《红楼梦园林意象》课堂上,建筑学院教师姜良宝把红楼梦跟园林景观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园林之美、文化之美。

聚焦课堂,通过“传统文化+”课程育人,是烟台大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两创”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烟台大学还将传统文化引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社区。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文化育人大课”,将传统文化名师请进学校,音乐舞蹈学院面向全校开设民乐相关公共选修课,建立“指玲珑”弹拨乐团和青年国乐团等,将民乐表演融入校园活动。建筑学院开设《中国传统民居》《传统手工艺》课程,参与栖霞市后许家村原创壁画村墙绘,开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宣讲活动和非遗“缠花”进社区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打造育人文化品牌。

烟台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开设《非遗概论》《篆刻艺术史》《诸子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等传统文化相关课程58门,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全省高校唯一的篆刻艺术基地。

烟台大学还在传承“非遗”活动中引领学生沉浸式触摸齐鲁文化脉搏。

“这场演出将海阳大秧歌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第十三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舞蹈类一等奖作品、烟台大学原创红色舞剧《地雷战》首演结束后,观众席上的国家级非遗秧歌传承人于信激动地带头站起来鼓掌,“我在这群年轻娃娃的演绎中看到了海阳大秧歌的未来,看到了富有火热生命力的传承与创新。”

《地雷战》男主演、烟台大学毕业生常晓峰说:“之前在观看非遗传承人演绎的海阳大秧歌后,我被充满生命力的表演深深吸引,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并经常进行非遗采风,将所得灵感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近年来,烟台大学在传承“非遗”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学校发挥两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作用,创作了舞剧《地雷战》和音乐剧《长岛渔号情》,并经常性举办“守兿·传承”非遗保护传承公益行动,邀请莱州草辫、烟台绒绣等非遗项目传承人及山东柳子戏剧团进校园展演。该校非遗研究中心还围绕金元时期遗存碑刻,开展了多次田野调查,探索建立海洋海疆文献研究数据库。

除此之外,烟台大学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设置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专项”,鼓励学生传承“非遗”,该校特里尔可持续发展技术学院学生作品《古运非遗,星火相续:京杭运河非遗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及保护策略探究——以山东段为中心的调查研究》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

该校特里尔可持续发展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黄辉介绍,2022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府木版年画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烟台大学成立,基地定期举办非遗体验工作坊,为非遗传承基地打造开放、融合的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的责任。敢闯敢干,舞台属于我们年轻人。”黄辉说。

“我们将持续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育人功能,持续推进美育浸润行动,促进广大学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殿臣表示。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