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人格发展为核心

发布时间:2024-03-20 作者:俞国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与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吻合,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人格发展为核心,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任务,促进其人格全面、协调、有序发展。

2023年6月12日,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中学教育集团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快乐减压 笑迎中考”考前系列减压活动,缓解考前学生紧张焦虑情绪。通讯员 付晓方 摄

幼儿阶段要着重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树立自尊和自信,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社会适应能力。幼儿阶段是个体心理机能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人格发展和完善的开端。心理学家指出,幼儿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主动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因此,第一,家园双方应同心协力创设良好环境,以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要塑造幼儿的情绪稳定性。第三,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要提高幼儿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幼儿在家中备受关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性格特征,教育者需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帮其扣好心理健康的“第一粒扣子”。

小学阶段要注重在学习活动中和课堂情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该学段,孩子的主要活动由游戏变为学习,活动空间的拓展、交往对象的增加、行动规范的习得,推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该阶段的人格发展目标在于获得“勤奋感”。同伴和教师的支持与认可会加强小学生的勤奋感,并使其体验到能力的实现。因此,应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并培养自尊和自信,引导他们恰当认识自己,正确悦纳自我,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同时,要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既要注重培养其学习兴趣、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成长主动性,也要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坦诚相见、理解互助,在信任、尊重的基础上,主动与老师、家长沟通。

中学阶段要着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能力水平,明确理想,客观接纳自己。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剧烈变化,人格发展也呈现诸多标志性特点,他们的发展任务是形成自我认同感,防止角色混乱。青春期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需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青春期还应着重提升学生自控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情绪稳定性。此外,要重视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要从人际、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升其社会适应性。同时,还要帮助中学生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奋斗目标,为其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大学阶段要着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同伴、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作用的影响下,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逐步趋于完善。但学业、社交、恋爱、职业选择等人生重大课题,容易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新危机。该阶段人格发展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获得“亲密感”,所以应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其陷入孤独感。同时,大学生处于心理延缓偿付期,虽暂时不用承担社会责任,但其青春期的动荡也延长了,因此,该阶段同样需要处理好自我意识的整合问题。另外,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学会高效学习,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为其成才奠基。

作者俞国良系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民族教育》2024年第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