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郭绍青:聚焦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教育中的稳定应用模式

发布时间:2024-04-15 作者:郭绍青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称“平台”)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资源聚合、技术迭代、功能优化,具备了支持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交流、区域管理等应用场景,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赋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在优质资源共享、教师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202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平台应用案例征集与评审活动,平台应用案例涵盖市、县、校三个不同层次的应用群体。通过对案例抽取特征,归类分析,总结凝练,能够确定平台在促进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五个方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应用模式。

一、平台赋能课堂教学的应用模式

教育数字化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变革,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方向。城乡学校积极探索运用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支撑课堂教学变革,形成了平台在赋能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及支持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方面相对成熟的应用模式。

(一)平台赋能课堂教学过程优化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分析平台功能,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维度充分研讨,在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运用平台赋能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应用模式(见图1)。

图1:课堂教学优化的应用模式

1.教学准备。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支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通过分析优质教学设计与筛选教学资源等活动,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运用平台资源进行教学内容讲解、实验演示、动作示范、原理剖析等教学活动。组织小组探究学习,实现教师、学生、数字资源的交互教学。提供学习支架,引领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

3.教学评价。教师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课程评价中,运用平台发布作业活动,批阅并统计提交内容,诊断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检验教学效果,支撑教师反思评价改进教学。

(二)平台赋能小规模学校开好课程

部分小规模学校存在教师结构性短缺导致国家规定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等问题。借助平台开展“双师课堂”是小规模学校在平台应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见图2)。

图2: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的应用模式

1. 辅助教学型“双师课堂”。于没有专任学科教师,课程需要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教师可直接利用平台课程资源授课,通过播放视频资源组织引导学生学习。

2. 协同教学型“双师课堂”。在具有专任课程教师的情况下,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可协同教学设计,合理分配平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使用与自身教学活动,开展“屏幕教师”与自己共同授课,实现“屏幕教师”精品资源突破重难点,“现实教师”现场拓展讲练的教学模式。

二、平台支撑教师开展研修的应用模式

在全面推进素养教育,实施教育数字化与新课程标准的叠加期,教师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关键。全国各地借助平台深化教师专业发展,在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中取得了大量成功案例,形成了运用平台支撑教师专业发展的区域与校本研修应用模式。

(一)平台支撑区域研修

针对区域内教师研修面临的资源分配不均、研修方式单一、跨区域交流有限等问题,市县运用平台功能支持教师开展区域研修,形成了较完善的应用模式(见图3)。

图3:区域研修应用模式

以平台为载体,组建区域学校教研共同体,通过主题研修、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分享资源、共建资源、交流研讨。以平台应用和平台数据为支撑,通过分析案例、自主设计、教学实践、评估反馈等环节,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自主深入探究的过程中高效完成教学设计,及时解决教师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在区域研修中,组织骨干教师共同开发优质资源,输送平台实现共享、交流、展示,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广泛辐射。

(二)平台支撑校本研修

在教育变革过程中,传统校本研修很难促进教师对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的系统学习与能力提升。平台大量的教师研修课程与资源为校本研修提供了强力支撑和全新环境(见图4)。

图4:校本研修的应用模式

平台支持的校本研修应用包含自主学习、集体教研、教学实践、反思完善四个主要环节。以学科组为单位组建的校本研修共同体,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分析平台资源,搭建校本教研案例库,组织教师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与形成初步教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共同体进行线上线下集体研讨,形成研磨后的集体教学设计方案。教师根据集体形成的教学方案进行个性化完善,开展教学实验,进行教学反思,校本研修活动发挥了全过程、可视化的研修评价功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三、平台支持课后服务的应用模式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去了学生重复性、低质量和超前的学习任务,但“双减”后需要“双加”,增加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任务,促进综合性、跨学科的校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课后服务成为学校需要突破的重要领域,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运用“课后服务”板块,逐步形成了平台支撑的“辅助型”和“主导型”两种典型应用模式。

(一)平台辅助型课后服务

在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应用平台中的经典阅读、科普教育、体育活动、艺术教育、影视教育、虚拟场馆等场景资源,辅助学校开发拓展性课后服务课程,形成“立足基础课程,开设多样化素养拓展类课程”的校本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学校设立“套餐式”课后服务选课,通过兴趣社团等多种形式,供学生根据自身学情、兴趣、需求等选择学习,以“基础性指导+拓展性发展”的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见图5)。

图5:平台辅助型课后服务应用

(二)平台主导型课后服务

乡村小规模学校以平台“课后服务”板块的内容为主导,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劳动教育、文化素养、艺术特长、艺术展演等涵盖科学、劳动、书法、摄影、诗词、非遗文化、线上场馆等丰富多样的资源,在教师组织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依托平台组织开展“托管式”课后服务课程(见图6)。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乡村学校师资短缺、设备条件欠缺等造成的课后服务难以开展的现实问题,改善了乡村学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质量和水平。

图6:平台主导型课后服务应用模式

四、平台赋能学生自主学习的应用模式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关键。平台中“学生自主学习”板块的资源,为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通过应用探索,逐渐形成了“学习支架引导和主题活动驱动”的两类典型应用模式。

(一)学习支架引导的自主学习

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规律及实际学情,为学生从平台中遴选适切的资源,设计自主学习任务支架,通过平台资源“分享”功能将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和作业等学习任务分享到班级群或个别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任务,对不理解的内容通过数字教育资源多次观看或在线寻求教师帮助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点评等,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能力和发展素养。

(二)主题活动驱动的自主学习

学校以平台为依托,组织开展德育类、科学类、阅读类、运动类、劳动教育类、艺术类、亲子类等主题的自主学习系列活动。以“学校实情+学生学情+平台资源”为基准,开展活动主题选择和设计,以创意主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借助平台优质资源、学习空间、分享交流等功能,围绕主题组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考、探究与交流;运用平台中的“班级群”功能,通过截取平台中资源片段制作系列微课等,创建支持性学习环境,支撑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应用“信息统计”功能,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多元评价,持续优化主题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主题活动驱动的自主学习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发挥了良好作用。

五、平台推动家校共育的应用模式

“家校共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传统途径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难、交流难等问题使家校共育难以形成合力,出现“校强家弱”的现象,学校积极探索运用平台的“家庭教育”服务板块,从重构家校育人共识、共建育人共同体方面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应用模式。

以平台功能为依托,建立家校育人共同体,针对需要家长与学校形成共识、协同合作的领域,运用平台中安全、心理健康、德育、双减等主题的数字教育资源,向家长宣传解读相关政策与教育理念,改变家长教育观。班主任在“家校沟通群”中推送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组织知识问答等活动;学校完善家校协同育人的制度建设和运作机制,运用家庭教育互助团体创新和丰富服务形式,借助平台中名师工作室的专家指导,保障家庭教育服务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匹配性。通过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学校、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帮助家长改变育人观,提升育人能力,推动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郭绍青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民教育》2024年第5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